蓝起网-一家专注于互联网知识问答的网站!
已解决

唐僧取经后的历史故事有哪些-j9九游会

来自网友观史宝鉴提问 提问时间:2023-04-29 15:34:48阅读次数:

最佳答案 蓝起网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真实的唐僧一生到底是什么样的?他取经的真实历程,颠覆你的想象,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观史宝鉴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唐僧取经后的历史故事有哪些1

“偷渡”出去的和尚

如果说,我们需要向“焚书坑儒”的秦始皇,“抛弃糟糠之妻”的陈世美等人道歉的话,那么还有一个人也需要一声道歉。

这个人就是曾经“去往西天拜佛求经”的唐僧。

《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人皆知他懦弱、古板,不识妖怪还赶走徒弟,这样的唐僧难免让人吐槽。

然而如果我们了解了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就会知道他的形象完全与之相反,甚至颠覆人们的想象。

他独自从西安徒行到印度,带回了大乘佛法,并且晚年一直在致力于翻译经书,直到走到生命的尽头,为佛家教化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在真实的历史上,唐僧的俗名叫做陈祎,他出生在隋朝。

关于玄奘的出身也有不同的版本流传,其中被人们广知的便是“江流儿”的身世,父亲是县令,母亲早逝,他为了活下去便出家为僧。

当然了,真实的陈祎没有江流儿这个小名,他自小家境贫寒,二哥出家以后,因为生活不下去了,父亲将他也送往了寺院。

玄奘对于佛法的感悟是天生的,他13岁的时候就出家为僧了,这还导致社会上引起一片轰鸣。

要知道,在古代当和尚是需要严格规定的,首先需要年满18岁,并且拿到朝廷的“度牒”才可以出家为僧。

不过玄奘除了天赋以外,他还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一位伯乐——大理寺卿郑国善

郑国善就是当时的主考官,在考核的时候玄奘脱口而出“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这句话让郑国善感慨非常,于是破格将他纳为了僧人。

此后,玄奘正式踏上了和尚的道路。

其实唐朝的和尚是个非常火的职业,那时候的和尚地位非常高,就连公主也相当崇拜和尚,当然了,对于玄奘来说,他出家并不是为了追赶潮流。

玄奘出家以后,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寻佛法,并且拜访天下名师,而在他四处游历的过程中,慢慢产生了去“西天取经”的想法。

他逐渐发现,当时的佛经已经注解具有很大的争议,要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佛法的混乱,另一方面是梵语不规范。

即使是一些非常重要的佛教理论,各派的分歧也非常大,玄奘游历各地原本是为了解惑,谁知这下却更加陷入了迷惑。

他潜心研究了前人所注译的经书,发现很多内容都是一知半解,并且质量方面也存在问题,最终,他做了一个决定:

亲自去往西天求经。

所谓的西天就是天竺,也就是如今的印度。公元629年,玄奘收拾好行囊,便朝着西方出发了,这一年他27岁,已经是个小有名望的和尚。

当时的李世民刚刚上位,朝堂还有些动荡不安,其实在听说玄奘想要去天竺的时候他是拒绝的。

因为要去往别的国家,必须要通关文牒,所以玄奘就去找李世民“办签证”,但是李世民拒绝了。

既然皇帝拒绝了签证,那就不签也罢,那么没有签证怎么办呢?这可难不倒玄奘。

注意,这里还有一个让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玄奘想出来的办法就是跟随当时的难民们,一起从长安溜出城门,说得直白一点,玄奘其实是偷渡出去的。

九九八十一难都是哪些难?

既然是偷渡,那自然没有通关文牒,所以这一路上他遇到了重重的阻碍,可以说是现实版的“八十一难”。

当然了,路上没有神通广大的徒弟,也没有要抓他的妖魔鬼怪,有的只是一个行囊与一匹马。

首先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无法出城,他与其余的僧人难民结伴,在遇到士兵的时候因为拿不出文牒被扣押,好在,那一年长安城失了一场大火,玄奘在混乱中得以脱身。

出了长安,环境就没有那么舒适了,一同出城的难民与僧人们也都各自离去了,没有了帮助,玄奘一路上数次差点送命。

他的马匹死了,行囊里没有食物,在穿越沙漠的时候,他还差点被士兵一箭刺穿心脏,随身携带的水壶也被打翻了,玄奘一度以为自己将要命丧于此。

好在,在这样的绝境中,反而激发了玄奘的意志力,他在沙漠中整整坚持了5天,终于看到了生机。

他终于抵达了第一个国家——高昌国,这里就是新疆吐鲁番。

高昌国是个疯狂崇拜佛教的国家,史书中曾有记载“全城三万人口,僧侣三千”,这句话很明显看出来离谱的和尚占比。

而这也就不难想象,玄奘到达高昌国以后经历了怎样的吹捧,当地的国王邀请他留下宣扬佛法,当然了,说是“请”,实际上是扣押。

玄奘无奈之下只能绝食明志,最终国王才无奈妥协,在与玄奘说好归来后留在高昌3年后才放行。

在临走前,高昌国王给他派了4名弟子跟随,但是在路途中,因为他们穿越了沙漠、又遭遇了雪崩,后来还要翻越冰山,这4名弟子接连死去。

此时的玄奘再次成为“孤家寡人”,他独身一人度过孔雀河,途径敦煌,又翻越帕米尔高原,他整整走了4年,最终到达了印度北部。

当时的古印度是个极大的国家,印度是由许多个小国组成的,所以印度的很多风土人情都不尽相同。

玄奘从印度北部去往印度中部的过程中,他领略了众多的风土人情,更是听到了很多不同于大唐的佛法讲解,这使得玄奘的内心对于天竺更加向往。

公元633年,玄奘终于抵达了印度中部。这里是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著名的那烂陀寺就在这座王舍城中。

虽说此时已经成功到达了佛教圣地,但是此刻的玄奘还面临着很多巨大的问题:语言不通。

玄奘留在那烂陀寺拜一个名叫戒贤的和尚为师,他一边潜心研究佛法,一边学习梵文,在这期间,他曾在周边游历,大肆宣扬佛法,得到了人们的爱戴,玄奘一时之间声名鹊起。

重回长安,将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玄奘在印度当地开始广泛宣讲佛法,因为他感悟性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他的佛法自成一家,慢慢地,他在当地有了“大乘天”的尊称,就连他的师父戒贤都对他赞誉有加。

贞观十九年,玄奘重新返回长安,此时他成功带回佛教经律论共520夹,657部,期间跨越5万里的行程,可谓功成名就。

那么说到这里就会有人问,当初玄奘是以“偷渡者”的身份离开的长安,此时再回来,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场景呢?

我们能想到的问题,当年的玄奘肯定也想到了,所以他在进入长安之前,先托人上报了自己当初偷渡的原因,为了等待皇帝特赦,他足足等了8个月。

8个月后,听说唐太宗即将出征高丽,特地赦免玄奘,并恩准他去求见。

玄奘得以成功进入长安城,此时长安城中的百姓早已沸沸扬扬,人们纷纷站在街头迎接这名高僧的归来,一时之间轰动朝野。

在这之后,玄奘根据自己这趟所见所闻,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大唐西域记》,随后他就一直致力于翻译、整理经书。

其中著名的《大般若经》、《大菩萨藏经》等都是出自玄奘之手,其余的时间,玄奘就四处宣扬大乘佛法,为人们讲述真经。

玄奘很快就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就连李世民也曾数次请求玄奘还俗来辅佐他,但是玄奘拒绝了。

玄奘当初从长安出发去取经历经了17年,回到长安以后,翻译经文又用了15年,等到他将全部的经文都翻译完成以后,玄奘已经是62岁的高龄了。

他的一生除了致力于翻译经文之外,他还将我国的《老子》等著作翻译成梵文,后来这些著作逐渐流入印度,为印度带来新的教义。

玄奘的一生广收弟子,教化众人上千,是真正的功德无量。

公元664年,玄奘因为积劳成疾,最终终于在玉华寺病逝,玄奘圆寂的事惊动朝野上下,百姓无不痛哭哀嚎。

此时的皇帝已经成为了唐高宗,唐高宗得知玄奘逝世的消息亦是悲痛不已,用最高的佛教习俗安葬了他。

在举行葬礼这天,据说自发前来送葬的百姓高达百万余人,轰动的场面前所未有。

毫无疑问,玄奘是真正的一代高僧,普度众生,在人们的印象中,玄奘的形象还大多停留在《西游记》中那个迂腐的唐僧形象。

但是我们抛开传说回归现实,玄奘的一生虽然没有了神话色彩,但却不影响他流传千古,只不过,我们看完他的一生,知道了他去往印度的过程,这也许会颠覆一部分人的想象。

玄奘不仅为佛教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那么在你的心中,玄奘的形象与你的认知有偏差吗?

唐僧取经后的历史故事有哪些2

世人对唐僧有误会

《西游记》普及后,唐僧给人的印象并不好:木讷懦弱,不识忠奸,遇到妖精只会闭目念经。

大家都被吴承恩骗了,历史上的唐僧绝对是一位盖世英雄!

历史上的唐僧,原名陈祎(音“一”),法名玄奘。他从大唐长安出发,往返途径五万里,历时17年取得印度真经,演绎出一场远游与宗教史上的壮举!

关于唐僧西天取经有几点疑问

1.为什么要去取真经?取经的终点西天大雷音寺在哪里?

2.取经路线是从西到再拐向南,这样显然是绕了个大圈子,为什么不走西南方向的直线呢?

3.途经国家众多,唐僧是如何克服语言交流这个难关的?

4.是否能在唐僧取经之路上找到西游记的原型?

读完本文,相信你对这些答案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少年唐僧游历四方

(本期插图由杨青华与李铁生两位老连环画家所绘,线条古朴流畅、饱满圆润,一丝不苟。)

唐僧出生于隋末,十三岁时跟着哥哥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他醉心佛学,聪明过人,进步神速。

他学习很勤奋,自己学好了知识,就将心得分享给大家。同寺和尚也很佩服这位年轻的后生。

俗话说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佛经上的学问毕竟有限,唐僧志在开拓眼界,去成都拜师学习了五年,而后又穿越三峡,游历了湖北、河北、山东,一路走一路学,最后来到首都长安。

长安有两位大师法常、僧辩,他们对唐僧的才华大加赞赏,夸他是“佛门千里驹”。

立志西游取经

唐僧孜孜不倦地求学,他深深感到佛学奥秘无穷,多学一分就多一分对未知的敬畏。想进一步突破,路在何方呢?

他在后来给高昌王的感谢信中表达了取经志向的缘起:

远人来译。音训不同;去圣时遥,义类乖舛;辽使双林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他化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两道。纷纭争论,凡数百年。率士怀疑,莫有匠决。

这段话生涩难懂,大致意思是:当时佛经翻译版本又多又杂乱,没有一个成体系的标准版本,容易引起误解和疑惑,不利于佛学的传播。

想领悟佛学的真谛,就要追根溯源,去印度留学!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逐渐生根。当时的印度被古人称作天竺,又因为在中国以西,也叫西天。这就是所谓的西天取经。

当时也不能随便出国,得办手续。唐僧向皇帝李世民申请出国留学,可惜这封申请书被官员扣下,根本没到过李世民的手里。

其他同伴都退缩了,唯有唐僧并不气馁,他努力学习西域和印度的语言,积极准备,等待时机。


26岁偷渡出境

唐僧是怎样踏上西行路的?

与《西游记》所说的不同,并没有李世民拿黄土和美酒深情相送,相反过程非常狼狈。

26岁那年,长安闹灾荒,他终于逮到机会,混入灾民人流离开长安。

在凉州,他被士兵拦住,出不了门。

“请军爷高抬贵手,让贫僧过去吧”

“走开走开,你这和尚忒啰嗦,没有通关文书,休想出门!”

唐僧非常焦虑,一个月后,他趁士兵不备溜了出去,做了“偷渡客”。

偷渡要冒很大生命危险,但这时候什么也阻止不了唐僧。

后面沙尘滚滚,都督派兵杀来,唐僧躲在林子里不敢露头。

凉州郊区有个好心的法师,派徒弟送唐僧到边境城市瓜州,三人昼伏夜行,小心地回避着追兵。

很幸运,瓜州长官也是佛教信徒,他不为难唐僧,只是对西行一事大摇其头。

“大师,此去有大河,玉门关和五座烽火台相阻,每一站都有凶险”

“孙悟空”前来投奔

就在唐僧一筹莫展时,一个西域人前来,表示愿意受戒拜师,护送唐僧西去。

他叫石磐陀,也就是后来孙悟空的原形!“胡僧”和“猢狲”发音相似,其中必有一些渊源。

他们纵马而行,见玉门关遥遥在望,一丈多宽的瓠卢河挡住去路。

正所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二人砍倒梧桐树,铺上沙子和草,顺利过河。

好景不长——

一天夜里,石磐陀起了异心,他可不像孙悟空那样忠诚勇敢,想到烽火台附近的凶险,不禁退缩。

“老师前去,如被捉住,供出我来,连累家人,奈何?”

那石磐陀怕自己信息泄露连累全家性命,要杀唐僧!直到唐僧指天发誓绝不坑他,这才放心离去。


孤身一人,沙漠中历经生死大难

“悟空”弃他而去,唐僧只好一人一马去闯关,他望见了第一座烽火台,将人马隐在沙沟之中。天黑以后,他绕过烽火台,找到有水草的地方灌水。

“嗖”的一声,一只箭射来,差点射中膝盖。唐僧知道跑不掉了,大喊自己只是个和尚,请军士不要误会。

守将王祥信佛,他盛情招待唐僧,提供补给,又指明了后面烽火台的路线。

在王祥与王家同族的帮助下,唐僧顺利通过五座烽火台,进入了莽莽八百里大沙漠。

这里只有鸟兽的骸骨,半点生机都看不见。

“我死都不怕,又有何所惧?”他不停激励着自己。

夜里能看到好多妖魔鬼火,灿若繁星;白天大风飞沙如同下雨一般,即使如此,他毫无畏惧。

沙漠里最缺的就是水,他失手打翻了水袋。怎么办?只能回烽火台取水了。

走了十多里,他想起自己立下的誓言,又把马头勒转,勇敢地向西前进。

连续四五天滴水未进,口干舌燥,他终于顶不住了,摔倒在地上,感觉生命在一点点消失,他留得心中一念清明,默默向观音菩萨祈祷:“我这次西行,不是为了功名财富,只求佛心正法,希望菩萨能够大发慈悲,救救我吧,现在我遇到了大难,您知道吗?”

半夜,突然刮起了冷风,唐僧被吹醒,如沐寒水,耳清目明。他强打精神,挣扎前行,走了几里路,忽然看到了草地与池水。人马都是欣喜万分,饱喝一顿。

像这样的经验实在太多,不能一一记叙。

高昌国遇险

唐僧走完八百里大沙漠,来到了高昌国。地点是在今天的新疆吐鲁番市。

高昌国王非常喜欢唐僧,想强留他终生在国内供养。唐僧当然是不肯的。

这一段让我想到了西游记女儿国的剧情,只不过强留唐僧的是一个胡子大叔,不是美貌女王。

那高昌王得不到唐僧的心,就将他软禁起来。

每天国王亲自捧饭给唐僧,唐僧以绝食抗议,一直到第四天,国王见唐僧气息奄奄,不由慌张起来,终于同意放唐僧西行。两人握手言和,结为异姓兄弟。在西游记中,唐僧的结义对象被改编为了李世民。

高昌王安排护卫队伍和大量物资,为唐僧西行助力许多。

一行人路走了千里,经历葱岭暴风雪、奇险铁门后,到达北印度境地时,又剩他孤身一人。

13年印度漫游时光

玄奘西行路线

西天是整个印度的概念,西游记说唐僧拿到真经就马上回长安,待在天竺境内的时间非常短。但历史上玄奘在印度诸国游历13年,做了大量的文化交流。印度漫游是玄奘西游的重要经历。

某森林中遭遇强盗,别人都在哭泣,唐僧并不烦恼:生命保存了,这就是万幸,财货和生命比根本不算什么。

城里居民听说唐僧遭灾,都来捐款捐物救济,唐僧以讲经作为回报,大受百姓的欢迎。

在北印度,他四处行走,巡礼佛教六大圣地,瞻仰释迦摩尼出生地。

不是雷音寺,是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西天取经的终点,这座印度最大的寺庙里住着上万名僧人,“那烂陀”是一条湖中龙的名字,名称音译有些调侃意味。寺中主持戒贤法师已经100多岁,他教了唐僧五年,这五年,唐僧学到了最精深的佛教经典。

他辞别法师,漫游了印度全国,一路巡礼圣迹,拜访名师,这先后又花了6年时间。

一次,戒日王与鸠摩罗王委托唐僧讲授大乘佛法,举办了古印度第一文化盛会,各地高僧云集,参与国家就有十八个,他们都是来听一个中国人讲经的!

唐僧作为“论主”,现场发表论文《破恶见论》悬挂公示。

大会持续18天,唐僧的议论太精辟,没有人能够反对他。会后十八位国王都请他骑大象作为嘉奖。

唐僧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久还召开了五十万人规模的无遮大会。这在当时就是超级巨星。

唐僧在印度停留整整13年,经历了太多,也学到了太多,他的宏愿已经达成了一半,思乡之心促使他决意回国。

取经归来

唐僧学成归来,随行满载经文与宝物。由于当年是偷渡出去的,他试探性地先给李世民写信说明情况。

两年后他终于回到了长安,李世民派宰相恭迎。

唐僧把印度带来的新鲜玩意儿,比如经典,佛像,宝物,特产在朱雀大街做了个展会,引来无数百姓围观。

为了收藏佛经、佛像,唐僧主持修建了一座塔。这就是我们今天西安市南部的大雁塔。

大雁塔

塔前玄奘像

唐僧老了,他把西行沿途见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包含了上百个国家的风俗与传说。他一生翻译佛经有75部1335卷,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

在《大般若经》翻译完后,他身体实在支持不住,与世长辞。当时有百万人来送别,唐高宗悲痛喟叹:“朕失国宝!”。

这样的人,绝对有资格称得上英雄。


唐僧取经的谜题答案

现在我们可以尝试回答开始的那几个问题:

1.唐僧因何上路,去往何处?

唐僧因为经文翻译版本混乱,为求真理而踏上西行之路,目的地在中印度的那烂陀寺。

2.为何不走直线,要绕大弯?

可能是因为当时丝绸之路是一条宗教与商贸成熟的路线,虽然也艰难,但走直线要遇到的青藏高原、雨林、横断山脉等,路况更不可控。还有一个原因是唐僧志在学习游历,丝绸之路更适合学习与传播文化。

3.出国语言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唐僧出行前就做了积极准备,当时唐王朝鼎盛,万国来朝,西域各国都有人住在长安,学习外国语言并非难事,况且唐僧属于又勤奋又聪明的那种人。他一生都在求知和游历,单取经路就耗费了17年,西方的语言自然是越用越熟。

4.哪里可以看到西游记的雏形?

孙悟空就是那个胡僧,路上有火焰山,高老庄地名,遇到深沙神,这些都给西游记铺垫了故事原型,唐僧的故事本就带有西域旅行和宗教色彩,逐步在民间越传越神,几经迭代,到吴承恩妙笔下就焕发了最大的光辉。


唐僧西游的启示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对少年时嗤之以鼻的很多概念,有了更多的思考与体会。

譬如信仰的力量。人对于苦难命运无可奈何时,信仰就是一条心灵宽解之路。心灵能量的强弱,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譬如求知的非功利性。求知欲可以是来自人的内驱力,而非单纯应对考试,应对社会生活中的难题。上下而求索,本身可以成为一种人生意义。

对唐僧而言,佛学就是他一生的信仰,求知是他前行的动力,如此坚持不懈,奋斗一生,就是幸福,那就算再多八十一难,又怎么阻挡地住一个幸福的人呢?

唐僧自身有太多品性优点,聪明勤奋,信念坚定,百折不挠,九死不悔,但是这些优点还是显得单薄,只够他一个人独善其身。在此基础上,他学习宗教,教化育人,非为一人谋而为天下谋,实现了普渡众生的功果,这就意义非凡了!

从唐僧身上,我们能看到的三种实现人生价值的法门:

1.先立志,再励志。很多人连梦想都没有,活得浑浑噩噩,受一点刺激就只想躺平,又谈何励志,谈何坚持呢?唐僧誓不回头,是因为真理在感召着他,如果这份感召力不强烈呢?也许早就回头,默默一生,也许死在沙漠无人知。

2.呆得住书房,也要广游增博见。只要还有力气,就要去闯荡游历,学游合一,去接纳各种好的坏的因果,偏安一隅注定使个人价值发挥受限。唐僧走遍中原大地,西域乃至整个印度,他算得上一流的旅行家了,学识与见识总是相伴相生,没有五万里的积累,胸中如何有这样高深的丘壑呢?

3.做一座桥,连接与造福他人。当你成为桥梁枢纽,在奉献中体会自己的力量与能干,实现人生价值,走在桥上的人也会更认同你。得道者多助,更容易逢凶化吉,唐僧的西游路纵有八十一难,还是得到好多守将和国王的帮助。因为这种大善,能感动人心。

宗教对面的,是自然的不可抗力,是命运的无情,在这一层严肃的残酷面前,哪个人不是同心相连,呼吸与共呢?


我是江户小歪,喜欢的朋友还请不吝关注与转发,谢谢您的支持。

唐僧取经后的历史故事有哪些3


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唐僧师徒取经功成后,将真经送往大唐,并接受了如来佛祖的册封,分别成就了旃檀功德佛、斗战胜佛、净坛使者、金身罗汉和八部天龙的果位。那么,你知道获得果位后的5人分别去了哪里吗?《西游记》原著中并没有交代,但是从提到的一些线索中,我们可以对师徒几人的去向做一个大胆的推测。

首先,成佛后,灵山便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固定的办公场所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可以选择离开灵山,建立自己的道场。唐僧的前世金蝉子虽是如来的二弟子,却因为如来讲经时轻慢佛法才转世重修的,可见他跟如来在理念上有很大不同。所以他走出灵山建立自己道场的几率很大,尤其是他取经功成后,在东土大唐的名望大幅提升,因此他极有可能会受如来指派,在大唐境内找一块风水宝地广纳信徒,宣扬佛法,成为佛派在整个南赡部洲的代言人。

关于孙悟空,他既已归于佛派,再回天庭恢复齐天大圣的路子就己被堵死了。按照他的性格,也不会留在灵山做一个安安静本分的佛陀,而且他曾向猴子猴孙留下话:“你们却都要仔细看守家业,依时插柳栽松,毋得废坠。待我还去保唐僧,取经回东土。功成之后,仍回来与你们共乐天真。”所以他再回花果山,成为佛派在东胜神州代言人的概率极大。

提到猪八戒,很多人认为他取经功成后有可能会回高老庄,但这种可能性并不大,毕竟他已归顺佛派,成了菩萨,再想那些儿女私情显然与他的身份不符;其实受封净坛使者后,掌管天下贡品,也就相当于灵山的后勤部负责人了,加上他好吃懒做的性格,长期驻扎灵山的几率较大。

沙僧成为金身罗汉,白龙马在化龙池恢复真龙之身,盘踞在擎天华表柱之上,自然都成了灵山的武装力量,在如来麾下办事了。

好了,以上仅是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ag九游会j9登录入口旧版的版权申明

本文"唐僧取经后的历史故事有哪些":http://www.nblhzx.cn/yule/1673379.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ag九游会j9登录入口旧版的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蓝起网我爱学习
男,爱好足球。姓名:凯文,喜好吹牛和seo!
  • 文章总数
  • 10w 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问答平台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