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起网-一家专注于互联网知识问答的网站!
已解决

菊瓣盘的诗句名言-j9九游会

来自网友艺狐全球拍卖提问 提问时间:2022-05-25 22:33:22阅读次数:

最佳答案 蓝起网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精选拍品

lot 1333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十棱葵瓣式洗

估价待询

尺寸:直径20.7 cm ;高5 cm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来源:thomas arthur clarke (生.1871) 上尉及夫人 emmeline clarke,本姓 matthews (逝.1962) 收藏,springfort hall,马罗,科克郡,爱尔兰,此后家族传承lillian mabel hebbert,本姓 matthews (1891-1976) 收藏,此后家族传承patrick robert ievers (1940-2015) 中校收藏觉是轩 (priestly & ferraro),伦敦纽约苏富比,2017年3月14日,编号0008

本品为宣窑之旷世隽品,极负盛名,其形端庄秀雅,简洁清新,呈葵瓣花口十棱式,尽显曲线变化之佳妙。釉汁凝润泛青,胎骨坚致细薄,执之品鉴,纤巧怡人。洗心绘以青花五爪游龙穿梭于祥云间,雄姿遒劲,气夺千里。外璧饰以十组青花无框团龙纹,升龙与降龙相间,方寸之际,威势凌人。其笔触细腻,精到有神,青花一色苍妍舒雅,墨势浑然而庄重,泛出浓妍之锡光,诚为宣窑之妙品。

本品器底书“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楷书六字双行款,外勾双圈,笔法遒劲有力、朴拙苍健。

此洗妙作十瓣花式,花瓣边沿于中微敛,颇似蜀葵,故常名葵式洗。蜀葵,战汉之际编纂的《尔雅》名其曰“菺,戎葵”,晋代出现“蜀葵”之名。她是唐代诗人岑参笔下的年少光阴:“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是宋人陆游笔下的心心相印:“翩翩蝴蝶成双过,两两蜀葵相背开”;是明人张翰笔下的赤诚忠心:“ 蜀葵花草干高挺,而花舒向日……丹心则一,故恒比于忠赤”;亦是清人钱宛鸾笔下的一笑百媚生:“织云制粉,裁霞剪彩,倚醉嫁熏风……傲杀杜鹃,不输芍药,蜀地笑芙蓉。”宋人将其入画而有《蜀葵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百花图卷》(现藏吉林省博物馆);明画如《蜀葵纨页》(现藏故宫博物馆)用色更丰,愈显蜀葵色之鲜妍、形之婀娜。

本器为爱尔兰thomas arthur clarke上尉(1871-)与夫人emmeline clarke(本姓matthews,-1962) 旧藏,后在家族中流转,先后传予lilian mabel hebbert(本姓 matthews,1891-1976)、patrick robert ievers中校(1940-2015)。此后,本洗由伦敦觉是轩(priestley & ferraro)珍藏。

1962年前的传承历史虽不可考,但此器极有可能曾为著名英国水彩收藏家thomas clarke(1834-1911)旧藏。clarke先生为前述thomas arthur clarke的父亲。其水彩收藏曾于佳士得伦敦1929年1月29日上拍。1926年,clarke先生位于英国利物浦的allerton房产被夫人及后代捐予利物浦政府。

2017年3月14日,本品最后释出于纽约苏富比,编号0008。

纽约苏富比,2017年,编号0008

lot 1242 齐白石太狮少狮钮芙蓉石印章

尺寸:长4 cm ;宽4 cm ;高7 cm

估价:400,000~500,000 人民币

边款:仲珊使帅委刊,布衣齐璜印文:四省经略使来源:五台山人旧藏

此印章是白石老人篆刻艺术巅峰时期作品,以白芙蓉石雕琢而成,用料考究,色泽柔美温润,气息古雅怡人。上有“太狮少狮”钮,两狮呈半蹲卧状,太狮作侧身回首状憨态可掬,少狮活泼可爱,栩栩如生,一高一低、一主一次的对比互动,构图可谓精巧生动,神态、毛发、足部的细节刻画亦拙中寓巧,韵味无穷。底有印文“四省经略使”篆书五字。印文采用“浙派”与丁敬法刻出,兼用圆笔与折笔,以单刀冲刻,规整刚劲,冲刀自然逸出,结构布局疏密得当,空间分割有起有落,雄悍直率,生辣猛劲,酣畅淋漓,展现了齐派印风之美,为典型的齐白石“个性”特征刀法,在传世的齐白石印章中非常少见,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此印章代表了齐白石篆刻艺术的最高水平,完全展现了大师之风范,具有很高的收藏与研究价值。此印有边款“仲珊使帅委刊,布衣齐璜”,可知这件印章为民国大总统曹锟所用,即是齐白石为曹锟所刻。曹锟曾于1921年任直、鲁、豫三省经略使,1923年任川、粤、湘、赣四省经略使,此印即刻于曹锟任四省经略使期间。另据考证,此印是齐白石为曹锟所刻的第五方印,前四方印是齐白石赠送给曹锟的,边款均是“仲珊使帅”的上款,落款“布衣齐璜”。此印则是曹锟邀齐白石为他所刻的,边款有“委刊”二字,也说明了这一点。此印章一直为曹锟后人收藏,后曾收藏于天津文物管理处。20世纪80年代落实查抄物资政策而退还给曹锟后人,这些均有记录可查。曹锟(1862-1938),字仲珊,擅长书画,颇有文才,出生于天津大沽口,1890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中华民国第五任大总统,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华民国初年直系军阀的首领,参加过甲午战争。1921年,齐白石经同乡友人夏寿田即曹锟的秘书引荐,在保定结识曹锟,并还有数年的交往,交情甚厚,曹锟的图章大多是齐白石所刻,并留“布衣齐璜”四字款。夏寿田(1870-1935),字午诒,晚号直心居士,湖南桂阳莲塘大湾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夏时,号叔轩,曾任江西巡府。戊戌年科举时的榜眼,历任刑部郎中、山西清吏司行走、翰林院编修、学部图书馆总篡。民国元年任湖北省民政长,二年任总统府内史后随曹锟,任其秘书。其篆刻受齐白石影响,刀法锋利,冲切并用,朴雅沉雄。齐白石初到京华时,经其引荐,结识曹锟,获得很大帮助。后来齐白石也曾多次提及夏寿田对他的提携和帮助。

lot 1246 清乾隆 碧玉雕「竹溪六逸」图笔筒

尺寸:高16.3 cm

估价:600,000~800,000 人民币

来源:北京保利,2014年12月3日,编号 5715 五台山人旧藏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6年9月,p237,lot 198《宫廷之雅•清代仿古及画意玉器特展图录》第172—175,图55、56;国立故宫博物院,1997年1月

本品由整块碧玉雕制,材形硕大,呈菠菜绿色,质地细腻莹润。给人以厚重之感,宝蕴光华。筒身雕“竹溪六逸”图,回转视之,若一轴院画。上有祥云缭绕,山间茂林修竹,草木葱茏,清溪石桥上两位仙翁谈笑前行,意境清幽出尘。雕工极精,峻利深刻,章法有度,应出自宫中高手玉匠之手。据文献载:唐开元末,李白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泰字府徂徕山下之竹溪,日纵酒酣歌,时号竹溪六逸。后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后世文人仰慕他们狂放不羁、悠然自得、不被俗世束缚的生活方式,常以其自况,渴望追寻这种自由浪漫的生活状态。碧玉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奇珍,张岱《夜航船•宝玩部》记录当时碧玉来源:“碧玉有云碧、西碧二种,其色枯涩者曰云碧,产于云南;其色娇润,有虼蚤斑者曰西碧,产于西洋。”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平定了回疆叛乱,玉路通达,新疆玛纳斯碧玉大批进入中原,并有大块优质玉料,故能制作大型笔筒、山子等物。并带动了清朝玉器最发达的时期。清代玉雕用玉广泛、作工精巧、题材造形高雅简朴,加上“造办处•玉作”工匠全是精挑细选自各地的琢玉高手,使宫廷玉器的发展进入了鼎盛辉煌时期,玉器品种也因而激增,凡举器皿、摆件、文房等……宫廷所制玉器无一不精,加上乾隆皇帝是我国有史以来对玩玉、赏玉与拥有玉器最有兴趣的一位皇帝,在他的推动下,从乾隆中期开始一时之间,无论宫廷与民间对玉的需求及制作水平都达到空前绝后的盛况。清高宗乾隆皇帝在其诸多诗文当中,屡屡流露出他对于王羲之、陶渊明、苏东坡等文士的追慕与敬仰,正因如此文人思想之熏受,他在对于玉器的品味方面也以传袭古典、表现画意为雅。本品通景图案的设计布局、刀法之刻划表现均是融以画意,正是乾隆帝所欣赏的画意玉器。其内容亦为文人逸事,且人物为唐代装束,具唐韵,更有文人平淡蕴藉、精炼内涵、崇尚古雅之隽永的意境。而笔筒选材精致,制作谨严,气韵恢弘,有富贵艶丽之皇家气息,又因碧玉色沉,故体度庄沉,具典型宫廷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中即有西园雅集、竹溪六逸、竹林七贤、石室藏书等故事的碧玉笔筒,与本品虽纹饰内容不同,但于做工、风格等几无二致,可资比较。天莹晶润微 雪知剔透霜光过通天日 碧波雨珏翠—乾隆

lot 1247 清道光 粉彩庭院婴戏图吉庆瓶

尺寸:高28 cm

估价:1,800,000~2,500,000 人民币

著录:《慎德明道—五台山人藏清道光御赐瓷》,文物出版社,2011年,页22-25 「慎德堂制」四字双行楷书款来源:纽约苏富比,2005年3月31号,lot 122五台山人旧藏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斗彩》,页130、图119;《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斗彩》,页173、图159;《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彩•粉彩》,页235、图210。

本品绘画风格清雅怡人,所施粉红色地为道光皇帝最喜欢的颜色。在瓷器制作方面的体现就是追求素雅清新,反感俗艶炫丽。道光二年五月十五日内务府向九江关下发道光皇帝的谕旨:“九江关所进瓷器颜色、花样均属不佳,着寄信九江关监督,嗣后呈进磁器素色着仿古用粉窑、哥窑,及青花白地者、其彩色着用霁红色并五彩花样者不得过艶,其洋彩及鼓出花样之件着无庸呈进。”例如本品主题纹饰以白地为背景,诸彩色泽柔和清雅,一改干嘉御瓷浓抹重彩之做法,属符合道光皇帝审美的上佳之作。本品隽逸典雅,彩绘妍美,为道光朝清宫的御用陈设瓷,双耳巧饰点蓝彩夔龙,简约而玲珑,口沿彩绘松石绿彩如意云头纹一周,颈部以粉红彩为色地,前后对称绘画宝相花上承蝠纹,肩部与胫部均饰一道如意云头纹,为腹部主题纹饰的出现界定上下范围,一如手卷之绢边。此式装饰手法为乾隆末期开始出现,嘉道二朝最为流行,举凡所见最上品之御瓷琢器皆以此装饰。腹部白地彩绘九子嬉乐图,庭院之中诸童嬉戏于洞石、花树之间,红衣童子双手伸入鱼缸里摸鱼,神情愉悦,鱼缸极为写实,为青花缠枝莲纹缸,缸里三鱼游动。整幅画面以童子捉鱼为构图之中心,其余情景向两边展开:左侧一童坐地上,手把二柿,紧随一童持如意舞动,二者寓意事事如意。右侧一童执莲花,一童扛戟,戟上挂着玉磬,二者寓意吉庆连连。其余四童,或是双手持笙,或是怀捧蟠桃,或是握金元宝,或是点放鞭炮,场面热闹非凡,童趣荡漾。另见庭院之中苍松遒劲,迭石秀润,极得佳韵,妆点得当,为画面之空间转换增色不少。诸童头梳发髻,脸庞圆润,体形丰腴,绘画精细入微,神形俱佳,兼取成化、嘉靖两朝笔意,脸颊设以淡薄的浅红彩渲染,使之接近皮肤原色,细润如真。各人衣饰华丽,丰富多变,令人叹绝。九童之衣饰皆无重复,而且一衣之中色彩转换自如,竭尽画匠之能事。所见衣褶线条细劲流畅,与色彩配搭相得益彰。所敷设彩料精妍,于莹润嫩白的胎釉映衬下,绚丽而不失含蓄,风格淡雅清逸,与乾隆上品者不分伯仲。其底施松石绿釉,极为匀净厚润,中心署“慎德堂制”四字楷款,笔道清劲,锋芒外现。道光一朝装饰婴孩题材的琢器烧造甚少,主要为百子龙舟和庭院婴戏两类,尤以后者数量最罕,而且出现时间较晚。本品所装饰带摸鱼情景的婴孩嬉乐图是明清御窑瓷器之经典题材,最早可上溯至永乐青花御瓷大碗,实例见于葛氏天民楼收藏的“永乐青花婴戏图碗”(香港苏富比1981年秋拍第68号拍品),此后宣德、成化二窑继之,入清之后,始见于康熙朝五彩御瓷,实例参阅清宫旧藏“康熙五彩婴戏图碗”;至嘉庆时期再度流行,摹仿康熙窑之式样烧造,实例见北京故宫博物院典藏“嘉庆油红地五彩描金婴戏图碗”。道光同类碗类烧造,唯见一例,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典藏“清道光粉彩婴戏图碗”,亦署慎德堂制款,与本品构图、画意相近,殊为珍罕。本品署款为“慎德堂制”,慎德堂款瓷器为道光御瓷之最精华者。慎德堂,为圆明园九洲清晏内的一组建筑。道光十年,道光皇帝择九洲清晏西部之清辉阁旁边原鱼池之地添建了五间三卷大寝宫,曰:慎德堂,次年落成之后,道光皇帝常年在此园居。道光皇帝对慎德堂营建不遗余力,自道光十二年始,每年三度御贡瓷器当中就有两批被送往慎德堂安放使用,对照档案记载与传世实物可知,慎德堂款器皿主要出自这些御贡瓷器当中。而慎德堂款瓷器的烧造是始于道光十三年下半年,据内务府造办处清档记载:“道光十三年八月十九日主事那隆阿太监张得兴来说,太监沈魁交金鱼苲草瓷渣斗样一件、外黄里白暗龙黄瓷盅样一件、青花白地瓷碗样一件。传旨:瓷渣斗一件着照此样,要黄瓷白里烧造六十件,内慎德堂制款三十件,俱要楷书字。钦此!”这是清档关于烧造慎德堂款瓷器的第一例记载,由此可推知,传世所见的慎德堂款者皆为道光十三年下半年以后烧制,专门安放于圆明园的慎德堂内,具体名称、数量在十三年以后的御贡瓷器表当中应皆有记载。本品亦然,检阅道光十三年以后的清宫档案所示,道光十八年五月初三日端阳节御贡瓷器表中的“九子吉庆瓶成对”正可与本品对应(附图),为九江关监督德顺呈贡的御瓷,而且道光皇帝指示将其安置到慎德堂东廊陈设。德顺,为道光朝第七任督陶官,始任于道光十二年八月,离任于道光十九年八月,前后七年之久,是众多督陶官当中成就较为出众者,熟知窑务,颇为难得。

lot 1260 钱维城南巡盛典图 册页 纸本

尺寸:绘画18.5×13cm×12;书法18.5×13cm×24

估价:2,700,000~4,500,000 人民币

款识:臣钱维城恭绘。录乾隆御笔诗共五十三首。钤印:臣、维城来源:北京匡时,2017年6月4日,编号1892 五台山人旧藏

说明清宫原套装潢,紫檀木册页板,其外包以乾隆朝织锦装潢的如意纹函套,函套上贴有楷书题签“御制浙江名胜诗图”。钱维城《南巡盛典图》册赏析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聂崇正钱维城(1702-1772),初名辛来,字宗盘,又字幼安,号幼庵、茶山,晚年又号稼轩,武进(今江苏常州)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02年),卒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享年七十岁。钱维城一生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做官,并于乾隆十年(1745年)得中进士,而且还是一甲第一名(即状元),可谓荣耀万分。钱维城曾官至刑部侍郎,入直南书房,是乾隆皇帝所倚重的文臣,死后谥“文敏”,《清史稿》中有其小传。按照笔者对于清代“臣字款”绘画的了解,钱维城应当属“词臣”画家,而非供职宫廷的职业画家,他作画带有“业余”性质,主要工作是做官。但是由于他的绘画特长,也经常向皇帝进献自己的作品,所以这类画幅的署款上也必定要写上“臣”字,说明此是进御之作,不同于一般自娱或应酬的作品。他的作品历来被收藏家们所珍视。《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一书内收录钱维城书画作品一百六十件,数量相当多,说明清代宫廷对其书画作品的肯定和赏识。乾隆帝在位期间曾先后六次南巡,时间分别为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和乾隆四十九年。是册所录乾隆御制诗年款辛未(1751年)、丁丑(1757年)、壬午(1762年)、乙酉(1765年)为乾隆前四次南巡所作。钱维城在乾隆第四次南巡七年后辞世,此册的创作年代应为1765-1772年之间。在他的作品中,带棱角的石形、双勾少皴的树干,以及中锋含蓄的细笔、淡墨勾皴的线条,都存有董邦达的笔意,但他更擅长缜密的用笔和青绿、赭石相间的设色,其中也显示出清初“四王”的风格。所绘浙江十二胜景为钱维城进御精心之作。平溪细路的丁家山、雄奇高远的北高峰、重峦迭嶂的凤凰山、巨浪滔天的钱塘潮,这些江南胜景在画家苍劲老辣的笔下—展现在观者面前。淡淡的石绿以赭石过渡,雄浑的笔法、淡润的色彩、烂熟的技巧使其笔下的江南山水秀美而不失蕴藉散淡而不显枯寂。画中皴点老硬雄浑勾勒坚劲韧练,从此册可见钱维城的山水形拙而不呆板,用笔平淡而不事奇巧,使得册中风景逸气横生、淋漓深润、变化万千。览此册有如云游于胜景之间令人怡然神往。作为词臣画家的钱维城曾先后两次随乾隆帝南巡并奉命将沿途名胜景物悉心描绘。此册为钱维城根据御制诗所绘灵隐寺、云林寺、小有天圆、入鹤亭等浙江一带名胜。乾隆帝对浙江一带景物喜爱尤甚,还命人在圆明园仿建南巡进所见的小有天园等江浙名园。《石渠宝笈》中也有著录钱维城根据御制诗所绘的类似作品。由此可见此册为乾隆第四次南巡回京后追忆浙江美景,钱维城奉敕据御题诗而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册装池考究,完整地保留了清宫原有的装潢。整册盛放于紫檀木盒中,盒盖正面刻有隶书“钱茶山南巡盛典图”八字并施以泥金显得高贵典雅。册页板为紫檀木,其外包以乾隆朝织锦装潢的如意纹函套,函套上还贴有楷书题签“御制浙江名胜诗图”制作精巧,匠心独运。此册体现了清宫装潢的最高水平。钱维城的书画艺术与清宫高超的装裱技艺珠联璧合更显此件作品之难得。

lot 1318 清雍正 仿官釉球形花插

尺寸:直径16 cm ;高13 cm

估价:1,800,000~4,800,000 人民币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单行篆书款来源:戴福葆旧藏-j.t.tai collection纽约苏富比,2011年3月22日,编号 115

参阅:北京保利,2017年12月18日,编号5181北京保利,2019年12月4日,编号5790

胤禛的感悟和追求最终得以实现有赖于当时唐英榷陶下的御窑厂。彼时唐英秉承圣旨悉心烧造,尤其在仿古方面,超越前代,独步一时。他按照胤禛发来内府典藏的宋官旧物,对照临摹,以求胎釉、气韵一致。雍正十三年乙卯冬月,唐英在其研陶心得《陶成纪事碑》中记“兹举其仿古、采今,宜于大小盘、碗、盅、碟、瓶、罍、尊、彝,岁例贡御者五十七种,开列于后以志大概。一仿铁骨大观釉,有月白、粉青、大绿等三种,俱仿内发宋器色泽。”本品所敷施的仿官釉色幽隽淡恬,散见开片,颇具旧迹,暗合宋人《坦斋笔衡》:“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之评述。其形敦实古拙,深得宋官神韵。此一时期仿古颜色釉辈出,斑斓多彩,成就空前绝后,刘子芬《竹园陶说》「雍窑珍品多仿古,当时由宫中发出古瓷甚多,交御器厂仿制,制作有本,好其出器甚精。」而宋官窑为宋器之精粹,千百年来以古朴典雅之气质折服无数钦慕者,明张谦德《瓶花谱》中赞曰:「尚古莫如铜器,窑则柴、汝最贵而世绝无之,官、哥、宣、定为当今第一珍品。」故雍正御窑对摹造官窑瓷器尤为重视,多次奉旨烧造,如《清档》载:「雍正七年,三月二十日,郎中海望持出白定窑磁小瓶一件。奉旨:比此瓶大些的小些的,或官釉,或别样釉水。照此样交怡亲王,著年希尧做。」;「四月初二日,太监刘希文交来大官窑瓶一件。传旨:做木样交年希尧,照样烧造几件,钦此。」本品古拙中见精巧,诚为佳作。拍品呈凸球体,器内有一圆柱状直管,可供插花之用,整器施满釉,开片均匀,釉面肥厚,呈浅蓝色,口沿下有釉下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是为雍正时期难得官窑之作。本品器形应属于雍正帝御用的上品花器,专门供插花陈设之用,器内有一圆柱状直管,可直接栽花之用即可成为书案上的花器,一如同时期“缂丝博古书幌”所示,内插灵芝瑞物与四时花卉,与香炉、画轴、书籍、书镇等文房同列,展现书斋之文气与风雅,以助胤禛之雅兴(见《瓶盆风华——明清花器特展》图版ⅱ–19,页169,台北故宫博物院,2014)。若不插花之时,亦可作为内廷陈设,其静穆之釉色,令人观之抚之皆宜,不禁赞其釉色、造型之佳妙。本品古雅隽美,色古而宝光内蕴,质朴而莹润凝厚,魅力非凡,体现了雍正一朝御瓷工艺绝古烁今的艺术成就,当为旷世奇珍。其器内圆柱状直管,一体天成,匠心独运,无不彰显出榷陶使者唐英高超的制瓷技艺,对于诸式色釉运用得心应手,同时更是君臣二人心心相通,彼此审美取向高度融合之范例。拍品原为戴润斋旧藏,后于2011年纽约苏富比“戴润斋专场”中拍出。戴润斋(j.t.tai,原名戴福葆),生于1920年代末,1938年在上海法租界开设“福源斋”古董店。在此期间,戴福葆与当时最大的私人古董出口公司卢吴公司的合伙股东卢芹斋合作,由卢芹斋提供资金,戴福葆则凭其眼光与精力四处寻找各式雅品稀珍。在1960 和70年代,戴福葆活跃于世界各地拍场,成为20世纪中国古董艺术界中最为知名的古董商人之一。其影响力与仇焱之、胡惠春和赵从衍齐名。其收藏皆为珍品,于拍卖场中屡屡拍出天价。2010年香港苏富比秋拍“彩华滕瑞——戴润斋清宫御瓷珍藏”专场创造了百分百成交的佳绩,其中一件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以2.21亿元刷新了当时中国工艺品及瓷器世界拍卖纪录。

lot 1320 清雍正 仿官釉模印「菊花团寿」纹双耳抱月瓶

尺寸:高50.5 cm

估价:5,000,000~7,000,000 人民币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来源:香港苏富比,2006年10月8日,编号1020香港苏富比,1997年11月4日,编号1527参阅:伦敦苏富比,2006年11月8日,编号173

本品由永宣时期之青花扁壶化裁而成,造型恢弘雄伟,其所施仿官釉,厚润静穆,散漫开片自见赵宋遗韵。瓶唇口,直颈,扁圆腹,两侧卷云耳连接颈肩,下承长方形弧角圈足,足墙外撇。通体施乳浊状仿官釉,肥润匀厚,如脂似玉,外壁以模印“团寿”、“菊瓣状”、“菊叶花”,错落参次,近似雕漆而胜似雕漆,足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整体瓶体稳健,端庄硕大,加之模印之装饰,不独以一色取胜,可为雍正御窑之佳作。宋官釉瓷器色泽古雅,为宋器之精粹,备受明清两代宫廷所喜爱。雍正皇帝对宋官古物的理解和感悟自是高于常人。诚如唐英所言“仿旧须宗雅则”,体悟其“形”与“饰”之和美融洽,不是一味贴近原物为佳,而是取其最精华最高雅之处而临摹,更重视气韵神髓之相似。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陶成记事碑》载:“兹举其仿古、采今,宜于大小盘、碗、盅、碟、瓶、罍、尊、彝,岁例贡御者五十七种,开列于后以志大概。一仿铁骨大观釉,有月白、粉青、大绿等三种,俱仿内发宋器色泽。”此文中将“大观釉”列于诸类仿古色釉之榜首。另外在《清档》中亦可见雍正皇帝亲自授命督陶官年希尧烧制仿官釉瓷器的记载。足见仿官釉瓷器在雍正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抱月瓶,又名“宝月瓶”、“马褂瓶”。其造型最早源自宋金时期流行的扁壶,明代永宣时期,见有青花抱月瓶诞生。清代雍乾时期,此类作品得以多样化发展,除青花一类外,还发展出粉彩、斗彩、单色釉等多个品种。其中单色釉作品中,又以仿宋官釉一类最能体现雍正皇帝以宋人审美为自身品味追求的崇古情怀。此式釉下模印工艺清宫旧称“拱花”,拱花原是晚明以来一种不着墨的印刷方法,以凸出或凹下的线条来表现花纹,根据画面物像的轮廓在平面木板上阴刻成凹形线条,用宣纸覆盖于版上,再加上毛毡,以木棍用力压印或用木槌在毛毡上轻轻敲打,刻版上的花纹就能清晰地凸现在纸面上,因此工艺达到的效果与之类近,而故名。查阅公私收藏,此式样抱月瓶多见青花例,仿官釉模印之工艺极为鲜见,市场几乎不见,仅此一例。与拍品造型相类的单色釉者十分少见,目前已知沈阳故宫藏一件清雍正冬青釉太极八卦图抱月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清雍正仿官釉太极八卦图抱月瓶,另见香港苏富比1999年11月1日第349号拍品,伦敦苏富比2006年11月8日第173号拍品,形制、工艺亦与拍品相类,可资比较。

lot 1334 清雍正 青花「喜上梅梢」纹抱月瓶

尺寸:高22.9 cm

估价:3,800,000~6,800,000 人民币

来源:a.c.j.wall.collection.旧藏伦敦古董商spink & son ltd.旧藏纽约佳士得2006年9月19日,编号0305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里红(下)》图版97号(图二)香港佳士得,2015年6月3日,编号3126 成交价:hkd 1744万《大维德基金会藏中国陶瓷珍品》,39页,图30《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国御瓷选萃》,香港苏富比,2011年4月7日,284页

雍正青花选料精细,工艺严格,“参古今之式,汇以新意,备储巧妙”,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说”。永宣青花的“苍妍雄浑”之品格最得雍正青睐。此器着意不落款,令人极难分辨,由此可彰显其可媲美前代之佳作。本品小口,直颈,扁圆腹,椭圆形圈足,颈两边饰如意形耳,与肩相连。通体青花为饰,口沿外饰双弦纹,颈绘竹叶纹,肩部及胫部分绘五出叶纹相对应,双耳各饰灵芝纹,瓶身一面绘白头翁鸟栖于盛放的梅花枝头,另一面则饰白头翁鸟栖息于盛放的杏花,前后腹均衬以翠竹。一只仰视其上,一只低头俯视,绘画生动,寓意吉祥。树底生矮竹几丛,枝叶以双钩笔法勾勒,密而有序,极尽工巧。花瓣轻透、娇嫩欲滴,繁盛中更显雅致,呈现一派春光明媚景象。腹上下以缠枝花一周做边饰,所绘青花点染,仿永乐苏麻离青料之铁锈斑效果,施釉肥厚,白中泛青,为雍正官窑仿永乐青花之佳作。本品完美地诠释了中国明清陶瓷最流行的绘画题材之一:花鸟画。自古以来,中国绢本和纸本绘画题材可归纳为三大类:山水、花鸟和人物。独立的花卉题材早期多与佛教艺术相关,但其后(尤以十世纪为然)的花卉描写日益普遍。北宋徽宗(公元1100 至1126 年)本身是一名卓越的书画家,亦是翰林画院的创办人。花鸟画是他心爱的艺术题材之一,他有几幅传世的花鸟画,其画工格外细腻逼真。波士顿美术馆藏《五色鹦鹉图》为其中之一,画中鸟儿立于盛放的杏花枝头;其二是北京故宫珍藏《四禽图》册页,画中鸟儿栖于盛放的梅枝及竹枝上,其三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竹禽图》,画中小鸟立于枝叶掩映的翠竹枝头。至于本拍品的鸟儿,也结合了折枝梅花、折枝杏花和竹枝的构图,近似本拍品前后瓶腹的样式。元代后期,景德镇陶瓷的釉下青花装饰工艺已发展成熟。画师用悬浮粉末状的钴料,直接在未经窑烧、渗水透气的瓷坯上作画,这种画瓷工艺也许最富有绢本或纸本绘画的神韵,亦与本拍品的装饰手法不谋而合。元瓷的纹饰题材愈见丰富,所以当时在严格意义上可称为景德镇“花鸟”画瓷器的数目十分有限。虽然饰自然题材的元代青花佳瓷数量可观,但花鸟画纹饰仍以鸳鸯戏荷类居多,偶尔也有芦雁图、孔雀牡丹图等变奏。存世的永乐原型有两件,尺寸较大(30公分高),一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著录于《故宫藏瓷 — 明青花瓷(一).洪武永乐》香港,1963年,图版9、9a(图一);另一藏伦敦大维德基金会,现展于大英博物;而与本品相同不落款的见乐山堂旧藏的一例清雍正青花花鸟图双耳抱月瓶 ,于香港佳士得,2015年拍出,成交价:hkd 17,440,000。另知近似的雍正青花花鸟图抱月瓶几例,尺寸较大(36.5公分高),腹一面绘喜鹊登梅,另面绘枇杷绶带鸟,一件底磨款,曾为张宗宪先生旧藏,后著录于《庄绍绥中国瓷器收藏》,香港,2009年,图版34号;另一件底书雍正六字篆书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载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里红(下)》图版97号(图二)。本品源于a.c.j.wall.collection旧藏,其后经由 spink and son,收藏并售出,a.c.j.wall是伯明罕的一位工业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收藏。他的品味不拘一格,涵盖了绘画、陶瓷、家具和雕塑。他是众所周知的艺术慈善家,特别是在他担任市长的伯明罕,他曾为雅各布·爱泼斯坦的半身肖像画坐过牢。他的收藏在1970年被佳士得拍卖,许多作品被国际领先的博物馆购买。spink and son 是英国伦敦斯宾克父子有限公司,创立于1666年,为国际上经营时间最为悠久的古董业者,曾以其结合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伊斯兰等不同文化领域艺术,采用类似百货公司综合性经营模式享誉世界,但其后因全球经济模式改变,而于1993年为佳士得拍卖公司以一千万英镑的金额购并,继之于2000年结束古董部分运营。自1666年至2000年近350余年的时间内,斯宾克公司三度获英国皇室颁发御用保证荣誉,并以多种专项展览,促进了海内外收藏家加深中国艺术品认知度。

lot 1348 顾景舟紫砂四方侧角壶

尺寸:宽17.5 cm

估价:5,000,000~8,000,000 人民币

出版:《紫砂泰斗—顾景舟》,200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页29《紫砂泰斗》,2013年4月,上海书画出版社,页38 自怡轩(壶底款)瘦萍(盖款) 参阅:《紫砂泰斗》,2013 年 4 月 , 上海书画出版社,页 38《紫砂泰斗—顾景舟》,2004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页 29题刻:“饮之太和 癸未春月 石生氏刻”“佳茗相品次 方知静者深 阳羡逸云山人书并刻”顾景舟(1915-1996)宜兴川埠人,一代紫砂宗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本名景洲,早年别称瘦萍、武陵逸人、壶叟,宜兴川埠上袁村人。1933年,继承祖业,随祖母邵氏制坯,亦承袭家中制壶客师储铭的技艺,凭借文学功底,出手不凡,一举成名,跻身壶艺名家行列。1939年,受古董商人郎玉书之邀到上海从事仿古陶瓷制作仿制历代名作,在临摹和仿制中,技艺突飞猛进,圆形、方形以及花货类、陶刻等都有涉及。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使其技艺趋向精湛和系统。顾景舟做壶60余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国诸名家,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器必精心构撰,出手皆成华章,形成了雄健而严谨、流畅而规矩、古朴而典雅、工精而秀丽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壶艺泰斗、一代宗师。他视紫砂为生命,承前启后,融古铸今,一改清初以来紫砂壶纤细繁琐、堆砌繁华之气,追求壶体线条的流畅舒展,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注重造型的简朴大方,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寸壶竟有斗米贵”的声誉。此壶为顾景舟1943年经典之作。紫泥制成,色泽温润古雅,包浆自然古朴。壶足、壶腹、壶颈、壶盖、壶钮,乃至壶流与壶把兼以四方侧角构成,实为八方。壶钮至圈足自上而下八根线条将壶身分为八面,壶盖、壶流、壶把与圈足顺其巧妙延续,形成即协调又稳重之态。圈足八方四凹更使壶之整体在稳重之中显得精巧灵动。在八方之中透以圆意,使人观之有敦厚、浑穆、圆融的意境。紫砂茗壶造型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历来就有“方匪一名,圆不一相,文岂传形,赋难为状”之誉,“方圆”变化之奥妙,全在这一把茶壶之中。紫砂方器不同于圆器的拍打成型,而是用不同的泥片镶接成型的。这种成型方法对制壶者的技艺要求甚高。稍有差错,则气势和神韵尽失。顾老被海内外艺术界专家誉为“壶艺泰斗”。对质量把关严格,所制之器堪称“集紫艺之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一生所制紫砂壶的数量不多,能拥有一把顾老的紫砂壶,堪称幸运。百年来,紫砂是人们最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普通百姓,都将紫砂艺术视为陶冶情操、丰富意境最独特的方式。而陶刻,作为紫砂艺术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它在书法、绘画与文学修养的融合中。紫砂陶刻是一般人不易介入的艺术。一个陶刻家先要具备相当高度的技艺修养、书画水平,又要熟悉紫砂坭性,加上薄刃快口尖刀,捻管转刀法的掌握难度,不经数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锻炼、体悟是很难深入和把握其内涵的。行间有话“壶随字贵,字依壶传” ,有刻陶名家参与的紫砂壶比没有陶刻名家参与的紫砂壶价值高很多。此壶身铭刻诗句“佳茗相品次,方知静者深”,刻划运刀如笔,爽利明快,落款“ 石生氏刻”。壶盖篆体刻印“瘦萍”,底钤“自怡轩”。“石生”为民国雕刻名家蒋永西,宜兴蜀山人,常在制陶名家作品上刻字作画,被誉为宜兴紫砂壶雕刻界的“宜兴三石”之一。蒋永西(1900~1957)又作蒋荣熙艺名岩如、石生、聚莲老人,宜兴蜀山人。为民国时期宜兴著名镌刻艺人,常在制陶名家作品上刻字作画。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名师邵云如,艺成后,蒋永西被宜兴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刻制了大量的瓶盆紫砂器。其传器有钵盂壶、扁腹壶、竹节提梁壶、六角花盆等。此壶由顾景舟大师与陶刻名家蒋永西共施妙手,做此佳器,珠联璧合,实为难得。本品著录于《紫砂泰斗—顾景舟》,200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页29;《紫砂泰斗》,2013年4月,上海书画出版社,页38,在《紫砂泰斗—顾景舟》一书中扉页见山谷、葛陶中、高振宇、徐徐伉俪等众多紫砂名人之签名,他们大多出身紫砂世家,师承顾老或亲受顾老指点,终成一代紫砂大师。其中包括顾景舟入室第一大弟子徐汉棠、当代中国著名陶艺名家周桂珍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对本品亦是称赞不已,赏鉴后并为其题字署名,足见顾老在紫砂界之地位与影响。注:扉页有紫砂名人亲笔签名:山谷、葛陶中、李慧芳、吴群祥、赵江华、李昌鸿、沈蘧华、张红华、周桂珍、束凤英、高振宇、徐徐、潘持平、徐汉棠、徐秀棠

lot 1355 明十七世纪 楠木嵌黄花梨黄扬木顶箱柜 (一对)

尺寸:125×62.5×278cm×2

估价:3,800,000~5,800,000 人民币

来源:manfred schoeni.hong kong 纽约苏富比,2013年9月17日-18日,编号208

顶箱柜,作对开双门设计,由底柜和顶柜两部分组成,亦名顶竖柜。一般成对摆设,因由两件立柜、两件顶箱组成,共四件,又名四件柜。此对之底柜及顶柜门心板皆嵌螭龙纹,螭龙两两相对,须发飞扬,身躯婉转,口衔爪握灵芝,形态憨拙,气韵生动,有腾云驾雾之势。圆形面叶;柜膛嵌黄杨木如意纹样,线条灵动流畅;下设素面牙条。明代艺匠们承继宋代文化传统,创制发展了明式家具制造,达到了一个新的审美巅峰。明中后期,以优质硬木制成的高档家具,充实了皇家宫苑及各地王公府第,为上层贵族们所独享,并一跃成为家具领域的佼佼者。此对四件柜精选金丝楠木、黄花梨、黄杨木等制作而成,选材考究。金丝楠木是中国独有的珍贵木材,木性稳定,幽香耐腐,坚实不易糟朽,且质地优美。清谷应泰《博物要览》中记载,“楠木有三种,一曰香楠,二曰金丝楠,三曰水楠……金丝者出川涧中,木纹有金丝,向明视之,闪烁可爱。”黄花梨纹理清晰美妙,木色纹理给人以柔和之感,常用于明代家具的制作。明代四件柜大多光素无饰,如此对做镶嵌者极少。苏富比纽约曾上拍一例,于鸡翅木上嵌楠木,且体量较小,见苏富比纽约1994年11月29日,编号473。嵌饰螭龙纹样颇具明代风格,相似纹样可见上海出土一明代紫檀木螭虎纹镶银丝瓶,见《上海考古精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图版384。除嵌饰木材者,另有嵌螺钿、玉石之家具,如故宫博物院藏明末清初黄花梨百宝嵌番人进宝图顶箱柜。时至清朝,此类柜在宫廷中亦极受重视。按清宫起居环境和宫廷陈设要求,这种大四件柜应摆放在正厅,分列左右,或收存衣冠,或贮藏珍玩,为宫廷起居之必备,是宫殿正厅的核心陈设,占有最显著的地位。顶箱柜之体量使其适宜贮藏画轴、衣料、衣服或书籍等。《明清宫廷家具二十四讲》(下)(页373)刊录一明代黑漆描金山水纹顶竖柜,据研究曾置于清宫四执事库。该库为清宫北五所之一,专收藏皇帝御用冠袍、带履及寝宫帐帏。养心殿后寝殿西次间北墙安设一对紫檀云龙纹大柜,分列两侧,中间夹设一紫檀小柜及垂花罩门,乃专为此处订制,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明清家具》下,图版249,页296。养心殿为雍正至宣统八帝居住理政之所。陈列于此,气势宏大,凸显此类立柜之重要性与皇家气象。庙堂之外,顶箱柜乃朱门大户之傲人家什,或置于内厅,尺寸醒目,轮廓挺拔。《红楼梦》中,村妪刘姥姥入大观园,生平头一回见到贾府家具,只道:“人人都说大家子住大房,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那柜子比我们一间房子还大还高。”此类顶箱柜得以流传至今,十分难得而珍贵。王世襄先生于《明式家具萃珍》一书中言,“由于材料大,拆开后便于改作他用;加之体积庞大,一般房舍难容,实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因此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年代,它比其他家具更难逃惨遭分割拆毁的厄运。等到近年明式家具广泛受到人们的重视,四顶大柜民间已所剩无几,因而也就格外难得。”顶箱柜是屏风之外,体量最大的明式家具。此对体量之大,世之罕见,合拼而列,甚感气势磅礴。晚明之际,素面顶箱柜较为多见,一例如北京市龙顺成中式家具厂藏一对明代黄花梨顶箱柜,木纹华美,大气利落,为此类之绝佳代表,与本对有异曲同工之妙,著录于《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北京出版社,2003年,图版48。但就尺寸而言,其长142厘米,宽60厘米,高267厘米,仍较此件拍品略小。王世襄先生著《明式家具萃珍》一书中刊载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藏黄花梨大四件柜,尺寸亦较本品稍小(高259.5厘米)。佳士得香港2017年11月27日曾上拍一对黄花梨顶箱柜,饰圆形面叶合叶,尺寸略小(高271.5cm),成交价1450万港币。此对顶箱柜原为香港少励画廊创始人文少励(manfred schoeni)旧藏。文少励,瑞士籍商人兼艺术家。1992年创立少励画廊,开始不断发掘、推广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包括如今家喻户晓的当代艺术家张晓刚、方力钧、曾梵志、刘野、杨少斌等,他们的首个个展都是从少励画廊开始的。少励画廊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最为重要的画廊之一。2017年,香港拍卖行推出的《少励家族藏中国当代艺术专拍》广受市场追捧,取得了五千余万港币的佳绩。此对顶箱柜选材考究,造型大方,轮廓简练,凝重沉穆,体量之大,极具罕见,见皇家府第、朱门大户气象,嵌饰螭龙尤为生动,尽显高超之工艺水平与文人意趣。

lot 8054 李苦禅(1899~1983)雄鹰 立轴 设色纸本

尺寸:66.5 x 46.5 cm

估价:200,000~220,000 人民币

题识:占平同志正之,八四叟苦禅。钤印:苦禅、踏天割云 lot8001-8070为同一藏家,同一上款人。来源:北京市动物园第一任园长崔占平先生旧藏。如果把自然界中的鹰与李苦禅笔下的鹰做一个比较,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太多的差异。若把自然界里鹰的照片与画面当中的鹰并放在一起,就会看到照片上的鹰黯然失色。可见,李苦禅笔下的鹰脱离了它原本的自然形象,更能表现出雄鹰的气势与精神,这就叫做“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幅雄鹰,画面上一只威猛的大鹰栖息在高耸的崖石之上,从共性上看,苍鹰的喙如同一柄利斧,似乎闪现着冷冷寒光。鹰的利爪宛如钢钩紧扣崖石。雄鹰浑身浓黑,如同钢铁铸造成的雕像,翅膀上留出的几点空白为这些“雕像”增添了许多灵动与自然。从个性上看,对于鹰的塑造确有着不怒自威的凛凛神气。这样的表现方式,在显示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更展现出一种和谐的韵味。“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这是李苦禅的一句名言。该作中每一笔都蕴涵着书法的意趣,每一笔都沉着稳重、痛快淋漓,具有浓烈的金石韵味,深沉的墨色入纸三分,其充盈的力度使观者从心底产生出一种震撼与钦佩。

lot 8094 徐悲鸿(1895~1953)马 立轴 水墨纸本

尺寸:78 x 48.5 cm

估价:600,000~800,000 人民币

题识:国士先生正之。癸未元月悲鸿。钤印:悲鸿(朱) 本拍品直接得自上款人郑国士家属。

上款简介:郑国士(1907-1951),浙江江山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为殷夫胞兄徐培根连襟,平生爱好书画金石。抗战胜利时曾随陈仪赴台受降,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秘书处副处长。1940年前后在贵阳曾与徐悲鸿为邻,常有往来,得徐悲鸿《立马图》。古往今来,画马的画家不少,唐代的韩干,北宋的李公麟,宋末元初的龚开等等, 但一说到马,大部分中国人想到的就是徐悲鸿。他笔下的马,明明是静态的,却让人感觉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就要归根于徐悲鸿的书法和造型功底了。马鬃和马尾飘逸,也在于运用了书法飞白的技巧,也就是在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从而倍增飘逸飞动之灵性。对于画画来说,最重要的是就是造型,不仅要皮像也要肉像,所以就要了解马的内部结构,骨头以及肌肉的形态,轮廓以线塑形,线条勾勒得准确、细劲、洒脱,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线描功力。马体的各部位以浓淡墨晕染,在层层笔墨深浅变化中表现出其体积感、质感和明暗关系。马腿的刻画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因此不管哪个角度、哪种动态看,徐悲鸿的马都生动自然。徐悲鸿的马形态各异,如张安治说道:“他画的马都是无鞍、无缰的不羁之马,或奔驰于秋草遍山的大野,或伫立怅望于春风柳岸,或渴饮于长河,或流连于芳草……”我们能看到傥洒脱的马,或奔腾跳跃、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四蹄生烟,同时每匹马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情,比如有些马的眼神流露着忧郁,有些却能看出坚定,总能准备的传达出他的思想。擅画者无不擅书,书画自古就“异名而同体”,徐悲鸿的书法功底被画技和教育成就所掩盖了,陈传席评徐悲鸿书法近代第一,他是康有为的入室弟子,在画作上的题字上,常常能看到隶书、篆法笔法,线条的质感上非常内敛和纯净,没有大多写碑人的绞转笔法所带来的毛涩感和挣扎感。都是按照心性自然、轻松地写来,一派文人不经意的散淡和儒雅,极富书卷气。徐悲鸿一生画过上千匹马,爱画马其实有很多原因,第一是他个人喜欢,马是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同时,马在中国人印象里一直有豪放不羁的气质。所以对于生逢乱世、命运多舛的徐悲鸿来说,就把马当作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与情感寄托了,更以此来激励国人,代表着人们内心所向往着自由的精神。

lot 8504 于右任(1879~1964)行书诗文、行书五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尺寸:144.5×39cm×2;146×38cm

估价:500,000~600,000 人民币

出版:《于右任书法全集(续编)·卷二》,钟明善主编,文物出版社,2021年,第51页。题识:1.清辉照海月,高步凌云烟。维新先生正,于右任。2.春暖山中雪作堆,放翁艇子出寻梅。不须问讯道傍叟,但觅梅花多来处来。放翁。维新先生正,于右任。钤印:右任

本幅对联及中堂,受书者为同一上款,上款人“维新先生”即阮维新(1910-?)四川成都人,1933年9月南京中央军校第十期,后任台湾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少将副军长。于右任在1918年8月出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统兵之余,髯翁为保护陕地碑志国宝,也出于对碑志的热爱,开始大规模搜集合购买碑石墓志。这一阶段其书亦渐由帖而碑,其碑体楷书、行书逐渐成熟。于右任行书的鼎盛时期,应该是在他五十二三岁时期,即1932年前后。这一时期他为亲朋好友和慕名索书者写了大量的行书作品,其中以对联中堂作品最多,一是对联形式更受大众热爱,且字形较大,更适合髯翁性情抒发的缘故吧。在《写字歌》里他讲到:“起笔不停滞,落笔不作势,纯任自然,自迅速,自轻快,自美丽,吾有志焉而未逮”。这正是他追求“自然”之境界的自然体现。行书中堂诗文“春暖山中雪作堆,放翁艇子出寻梅。不须问讯道傍叟,但觅梅花多处来。”出自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观梅至花泾高端叔解元见寻》,初春雪霁,问道寻梅,不经意间,冬去春来,诗情画意。观本件三联拍品,结体阔绰舒展,北碑特征突出,笔画方折,横、捺的长笔画都挺劲硬直,但又不完全追求刀刻趣味,气势博大沉雄,摄人魂魄,运笔大胆豪放,意趣高古简远,是于右任先生20世纪30年代初碑体行书的代表佳作。

ag九游会j9登录入口旧版的版权申明

本文"菊瓣盘的诗句名言 ":http://www.nblhzx.cn/news/668682.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ag九游会j9登录入口旧版的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