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起网-一家专注于互联网知识问答的网站!
已解决

韩游的诗句经典-j9九游会

来自网友秦工提问 提问时间:2022-05-25 11:22:13阅读次数:

最佳答案 蓝起网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一、灞桥  灞桥位于西安城东约10公里的灞河上。《水经注·渭水》记,灞水源出蓝田,原名滋水,秦穆公霸世,改名霸水,以彰霸功。后人加“水”旁,称灞水。据传秦穆公为便于雍城(今凤翔县西南)与东方列国的联系,在霸水上建霸(灞)桥。  灞桥原为木柱木梁桥,王莽地皇三年(22)被火焚毁,重修时,改木柱为石柱,名“长存桥”[195]。隋开皇三年(583)在汉灞桥之南又建一“霸陵桥”,亦称南桥,即后世的灞桥。唐代屡加修葺,建成多跨石柱石梁桥[196]。  北宋时,隋唐的南桥和秦汉的北桥均被水毁,宋哲宗元祐年间,经韩缜重修南桥。元代灞桥又被洪水冲毁。至元元年(1264)秋,山东堂邑梓匠刘斌乘车至此,正遇水涨,看到行人徒涉的危险及人车漂溺的惨状,遂下决心重建一座较牢固的灞桥。于当年动工,“自营石梁,日夜不息。手足胼胝,心动行瘵。虽祁寒暑雨雪而不辍其工,于患难龃龉而不改其志”[197]。在当地官民的支持赞助下,于至元十五年(1278)落成,“凡一十五虹,长六百余尺,阔二十四尺。中分三轨,旁翼两栏,华表柱标于东、西,忖留神镇于南北。海兽盘踞于砌石,狻猊蹲伏于栏杆。鲸头喷浪,鳌首吞云。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198]。  历经近200年,灞桥又毁。明成化六年(1470),陕西布政使余子俊又主持修灞桥。据日本人足立喜六编著的《长安史迹考》记载,此次是用黑色大理石修造。但由于桥梁设计仍不能适应灞河情况,经不起洪水冲击和沙石壅塞,不久,桥又倾毁。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巡抚贝和诺捐俸造桥,甫三年即圮”[199]。乾隆二十九年(1764),又建石墩木梁桥,5年后再次遭水毁。不得不冬春搭浮桥(舟桥),夏秋以舟渡。  清道光十三年(1833),参考当时西安府南境普济桥的技术特点,先以粗直柏木打梅花桩,再在梅花桩上套以直径4.5尺、厚1尺的石盘为桥柱基。石盘外侧,再打梅花桩8根,使柱基更加稳固。石盘之上,垒4层直径3尺、高2尺的石轴。石盘、石轴均凿雌雄卯孔,用铁柱相连;又用糯米汁加牛血拌石灰锤融,填于石盘、石轴中心卯眼内。每排石柱6根,石柱上架石梁,梁上架托木,托木上再铺木梁、木板,并筑三合土2尺厚,上铺石板,是为桥面[200]。由于桥柱牢固,采用圆柱、排墩形式,使水不搏击,沙不停留,因此,历百余年而未毁。1957年,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用水泥加固,至今安然无恙。古普济桥下部基础见4-1-1图。

  4-1-1图 古普济桥下部基础遗迹  清道光十三年重建的灞桥,长134丈,67孔,共石轴柱408根,跨径1.2丈至2.1丈不等。桥两边有石栏,栏内桥宽约7.5米,三轨并行,颇称宽敞[201]。  灞桥为长安东方大道的交通枢纽,汉时桥附近有驻军,桥头有亭,检查来往行人,唐代派专人看守,及时检查修治。桥头置灞桥驿,官私多于此饯别行人,因称“销魂桥”。  建桥伊始,即于桥两头灞河沿岸栽杨植柳,翠柳低垂,杨花吐絮,随风飘舞,宛如漫天飞雪,故有“灞柳风雪”的美称,为“关中八景”之一。明清时期,灞桥附近设递运所,专司运输官物。  二、渭河三桥  秦、汉、隋、唐先后在咸阳、长安建都。为便于京师与各郡、国、州、县的联系,先后在渭水上不断建桥。《唐六典》称:“天下木柱之梁三,皆渭水:便桥、中渭桥、东渭桥。”  渭河三桥地处交通冲要,唐朝派人严加守护。三桥各设守桥丁30人,分为4班轮值:每年五月一日至九月十五日,守桥丁不得离家10里,以便遇到险情随时前往抢修。每遇水涨,守桥丁即赶赴桥头察看水情。三桥另各配木工8人,亦分4班轮值。水毁工程大时,三桥的守护桥丁集中,与桥所在县雇募夫役一起抢修。  中渭桥 中渭桥初称渭桥,始建于秦。《三辅黄图》称:秦时渭水北有咸阳宫,南有兴乐宫,“欲通二宫之间,故建此桥”。西汉时,因中渭桥位于长安城横门外,故称横桥。桥广6丈,南北长380步,750柱,212梁,68孔。  东汉末年,董卓入关时,烧毁了中渭桥。之后,曹操又重建,宽度缩小为3丈6尺[202]。东晋永和十二年(356),前秦苻生,征调关中百姓,加以修治。南朝刘裕入关,又焚毁。北周时再次修建。庾信《在司水看修渭桥》诗记述,砌柱基之石,来自富平;砌堤激之石,来自甘泉山。据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渭水桥图》显示,桥柱是四根木柱一排,为排架式;排柱上有两跳斗拱承托木梁、桥板、桥栏。桥顶随券顶略呈八字形。桥头有华表、神妖。  唐贞观十年(636)及开元年间,中渭桥经过两次重修,位置稍有变动。开元年间修建工程比较浩大,由京兆尹总其事,京兆府所属各县参加,开元十三年(725)桥修成后,南逾秦岭通商雒(洛);北抵鄜州、盐州。桥的位置仍在汉长安城横门以北。进士乔潭撰有《中渭桥记》碑文,今碑石无存,碑文见于《全唐文》。据碑文所记,桥是利用农闲时间,有铁工、水工、木工参加施工。未提石工,知为木柱木梁桥。  中渭桥一直延续到五代末年仍在使用,后周宗羁撰有《登渭桥》诗[203]。宋元以后,由长安西去或北往,多经西渭桥。  东渭桥 西汉景帝五年(前152),为便利长安、栎阳间的交通往来,在灞水汇人渭水处附近修建东}胃桥,即唐东渭桥以南偏西处[204]。  东晋末年,东渭桥仍存。当时刘裕攻后秦,其水军由黄河入渭水,溯流经东渭桥直至中渭桥下,登岸夺桥后,攻入长安。  唐代渭水河床北移,所修的东渭桥位于汉东渭桥之北。  1967年在高陵县耿镇白家咀村西南300米、北距高陵县11公里、距今渭河2.5公里处,发现了东渭桥遗址和唐《东渭桥记》残碑一块。1975年高陵县文化馆对遗址进行了调查。1980年咸阳市文化馆进行了复查。1981年9月,陕西省文管会与高陵县文化馆对东渭桥遗址进行了钻探、发掘。现已发掘出桥南部青石桥墩2个;木桩柱90余根;各时代的铜钱、陶、瓷器及其他文物数十件,并有青石条及大量卵石等物。木柱桩为松木,青石条皆经粗加工。石条两侧均凿有梯形卯,与相邻两石条以铁栓板相连。木柱桩基以铁汁浇铸的卵石加固。桥宽10米左右,柱为松木排架墩式,迎水面有分水金刚墙,用青石砌成[205]。  据《东渭桥记》碑文记载,建桥材料备足后,于开元九年(721)冬十月动工,当年十一月八日完工,费时不足一月。京兆尹孟温礼主持修建,工役征集范围涉及京兆府以及高陵、奉先、美原、同官、华原、三原、富平等县,具体负责官员包括出工各县的县令、县尉和高陵县主簿。  桥成后使用约百年又毁。元和、长庆年间复修。京兆尹崔元略“为桥道使”,主持修桥事务。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日本高僧圆仁与其弟子惟正、惟晓、侍役丁雄万一行4人,随十八次遣唐使入唐,由蒲州、同州、栎阳过东渭桥进入长安。圆仁回国后,撰写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记述“高陵县渭桥,水阔一里许,桥阔亦尔,镇(渭桥镇)临渭水,在北岸上”。所记桥阔,基本上与出土遗迹相符。东渭桥出土的木柱桩,现已封存。  西渭桥 西渭桥始建于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其缘由为:汉武帝营造茂陵,由中渭桥前往,嫌得迂远,为求近直,遂于汉长安城西出南头第一门——章城门(亦名光华门,即便门)直对渭水处建便桥,亦称便门桥[206]。唐时,有便桥、咸阳桥、西渭河桥等三种称谓。北宋时称便桥。它是汉、唐“丝绸之路”东端的第一座大型桥梁。  唐长安城距汉长安城南移甚多,西渭桥直对唐长安城西城北来第一门——开远门,为西去的驿路所经,因此,西渭桥在唐代的军事作用十分显著。武德九年(626)八月,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突厥颉利可汗大举来犯,进逼西渭桥北,长安城形势危急。李世民镇定自若,亲自骑马至西渭桥南,与颉利可汗隔河而语,责以负约。颉利见此盛容,知唐有备,遂要求讲和。于是,颉利与李世民刑白马设盟,突厥兵退走。此一事件,后世传为美谈。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叛乱,攻陷长安,唐玄宗携杨贵妃西逃,即经此桥。杨国忠怕叛军追击,下令烧桥。玄宗以“庶士各避贼求生,奈何绝其路?”遂派高力士亲自监督,将火扑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郭子仪为驱走盘据长安的安禄山叛军,曾率兵经西渭桥屯驻灞西。唐代宗广德初年,吐蕃败唐军于盩厔(周至),渡西渭桥入长安。永泰初年,吐蕃再次入侵,代宗诏诸将屯驻东、西渭桥扼守。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朱泚作乱,德宗诏韩游瑷拒朱泚兵于西渭桥。  唐末,西渭桥毁圮。宋乾德四年(966)重建,不久又被洪水冲毁,淳化三年(992)将桥迁建于孙家滩,至道二年(996)又复修于原处[207]。  明嘉靖年间,冬春建舟桥,夏秋则以舟渡。清嘉庆年间成为渡口。  三、龙桥  龙桥是一座3孔、尖顶、大圆筒形的石拱桥,设计上独具匠心,历400年而未毁。桥上原来建造楼屋,别具一格,为陕西古代石拱桥的一大杰作。  龙桥始建于北宋,跨于三原县城的清水河上,是长安、延州驿路上的重要桥梁之一,原为木桥。龙桥的得名,说法很多:《古今图书集成》和乾隆《三原县志》记,宋建隆四年(963),河水泛涨,人见青羊斗于桥下,已而不见,桥遂圮,观者惊传斗羊为龙,后又建桥于故处,遂名龙桥。《敕修陕西通志》称“桥有龙潭而称龙桥”。亦有人说是因元代人有“水从碧玉环中过,人从苍龙背上行”的诗句而得名。  木桥易毁,宋元时曾屡毁屡建。明万历十九年(1591),由邑人温纯倡导,知县高进孝主持,全县各阶层人士捐助,第二年开始修建石桥,历十二年建成。李维祯《创建龙桥碑记》记述建桥经过为:三原乃“三秦大都会也。邑南北二城,清河贯其中,故架木为桥。(木桥)不可久,水涨桥败”,人有溺毙。“太子太保温公慨然曰:‘当吾世而不能捍大患,何用绑先生为?’谋于长吏、父老,为石桥,一劳永逸。计度费可五七万金。先以千金为倡,邑人及监司守令各捐助有差,公又割其累官司夫数千金继之,厥绩用成,众归功公,请得公姓若官位名桥。公不可,曰:‘是诸大夫百尔君子之力也,吾一人何得专之?吾闻宋时龙斗河下,桥毁,而新之,名龙桥’”[208]。感于温公为社会办了善事而不居功,所以,《碑记》最后云:“温公以天下为己任,施由绑始,知所先后,斯近道矣。后人思缔造之不易,而慎守之。”为纪念温纯和高进孝,在桥南建高公祠,桥北建温公祠。  明万历年间修建的圆筒式石拱桥——龙桥,全长110米,其中主桥净跨57.5米,宽11米,高26米。桥共3孔,中孔大,边孔小。中孔跨径17.8米,加上尖孔部分,上下净空19米。尖形拱顶,亦称二心圆或两点圆卷拱,使其起柢角作用,这比半圆形、三心圆、五心圆等力量更强。两边各有1孔,为跨径6.85米的圆形拱洞。边孔底部高出中孔底部3.6米。桥体用3尺×2尺×1.5尺的料石砌筑。桥面低于街面20米,两端以块石铺砌坡道与街面相接。桥面及两边坡道曾以石磨盘铺砌,俗称“磨子桥”。  明万历年间修建龙桥时,十分重视基础工程,深挖基槽,以柳木打桩,扎于泥沙底部,上砌以大石块,用江米、石灰等做粘合剂,使1丈多深的桥基凝为一体。桥基上的圆拱,用长方形料石砌筑,石块上刻有榫卯,相互嵌连,使桥身固为一体。圆形卷拱将桥的承受力分散于大圆弧上,受力均匀。桥基迎水面的迎水坡和泄水坡均深挖基槽,以大石筑砌,故能历久而不毁。  龙桥初建时,桥上有“龙桥楼”和桥门楼,与桥两端的街市无异。桥楼圯毁以 后,两侧设有柱石栏杆,加之桥头的石坊,桥体的造型,两岸的垂柳,两端的街市,巍峨雄壮,气象峥嵘,被誉为三原县的一景。  四、塔寺桥  凤翔城东侧约3里处的塔寺河上,明洪武初年建有一座土桥,名塔寺桥[209]。清初改为石拱桥,又名“凤鸣桥”、“济川桥”。塔寺桥桥面设计独具特点:桥面分三轨行驶。中轨宽约4米,为高出左右两轨约23厘米的石台,是人行道。左右两轨稍低,各宽2米,为车行道。这种中道行人、两侧行车的桥面设计,在陕西古代石拱桥建筑中实属罕见。塔寺桥今貌见4-1-2图。  清乾隆《凤翔县志》记:“明洪武初建土桥;清顺治三年(1646)知府王赞圣、义士周承尧、贾文等募金于民改建石桥。”此石桥因年久塌圮。清道光二十年(1840),凤翔知府豫泰倡导,发动城乡商民输资,重加修建,“兴于乙亥九月,竣于 庚子十月,输资则千五百二十余户,计钞则万一千六百余缗”[210]。  重建的塔寺桥,长约39米,高约7米,宽8米。桥面中高边低,状若弓弦。桥分3孔,中孔高7米,跨径7米;边孔各高6米,跨径5米。整个桥身,皆用长2米、宽厚各0.4米的条石砌成。为防洪水冲击桥墩及堤岸,桥柱迎水面砌有高约1.5米的箭头状分洪石台,两岸数十米内各以条石砌护。

4-1-2图 清道光年间修建的塔寺桥今貌  塔寺桥在建筑艺术上体现了我国古朴、典雅的民族风格。桥两旁排列石柱24根,柱顶间隔雕有“猴子抱桃”、“狮子戏球”、“金瓜”、“仙桃”,各柱之间嵌有长方形石板,镌刻着“水牛卧波”、“玉兔探月”、“金凤展翅”等飞禽走兽图案。工艺精美,栩栩如生。各柱以长方形条石嵌连为石栏,以防车马外逸。桥的洞墩两侧刻凿有“千秋石柱”、“万古金梁”、“长堤饮马”、“远岸垂虹”等条幅。桥两端各竖高约1.5米、宽0.7米、厚约0.3米的石碣一对,桥东端的石碣刻着“利济”、“通津”;桥西端的石碣刻着“正直”、“荡平”,共八个大字。以上题字均为知府豫泰手书。这些题字如实反映了桥的坚固、作用和长安、凤翔府间官马大道的宽直平坦。  现在,塔寺桥仍为西安—宝鸡公路(北线)所用,但昔日的三轨桥面和有精雕细刻的石栏,已为沥青路面和钢筋混凝土栏杆所代替。  五、樊河铁索桥  褒斜道南段,有一马道镇,古代隶属褒城县管辖,今为留坝县马道乡政府所在地。马道南距褒城90里,北距留坝64里,在驿站交通时期,多于此设驿,称马道驿。  马道镇北,有一小溪,宽二三十米,阻断南北栈道。据志书记载,秦末汉初即在此建桥,因山水大小无定,夏秋季节,洪水暴发,梁桥常被冲毁,阻滞交通。清道光十五年(1835),褒城县知县贺仲碱主持修建铁索桥后,才从根本上解决了“桥通路接”问题。  明嘉靖《陕西通志》记:“马道樊河桥在(褒城)县北九十里,马道东北,汉时樊哙建。”《汉中府志》记:“马道河,(在褒城)县北九十里,源发(马道)驿西山峡中,东流会褒水,古曰‘寒溪’,……樊哙于此建桥,今名曰‘樊河’也。”清《敕修陕西通志》记:“樊河桥,……在马道驿北,汉将樊哙所建,岁久倾圯。”盖为刘邦称“汉王”时,欲“北伐三秦”,修此桥以使褒斜道畅通,便于进军。后人为纪念樊哙建桥之功,称马道河为樊河,桥名樊河桥。但樊哙所建之桥为梁柱桥或铁索桥,志书没有说明。  山东进士李良汉撰写的《马道驿樊河桥记》碑文,概述了明代的建桥经过。碑文记:“马道驿之北,旧有樊河桥,乃汉将樊哙所建也。岁久倾圯,行人病之。居民恒架茅其上,随构随覆,如是者百余年。嘉靖庚寅岁,分巡汉南宪副蒲坂刘公,每巡历兹地,见其山高水险,匪桥弗济,遂慨然有修桥之意焉。既而谋协太守武进孙公,遂捐口口金,命驿丞闫柯营办,以考其成。至辛卯(嘉靖十年)冬,时和年丰,闾阎闲暇,柯集坊民之有行谊者,募工经营,采石于山,采木于林。”翌年(嘉靖十一年)春,准备就绪时,刘公调迁他任,工程遂停。继任的汉南道宪副马公到任后,才将此桥建成。李良汉于壬辰年秋,因事至此,“靓其桥巍然焕然,制度一新。感二公(刘公、马公)之绩,不可以弗传也。遂援笔以记”。根据碑文中“采石于山,采木于林”的记述,明嘉靖十一年(1532)所建之桥为石柱木梁桥。《褒城县志》记,此次所建之桥只用了22年,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被洪水冲毁。  清道光十五年(1835),褒城县知县贺仲碱在亲自勘察之后,认为“石墩、木桥(梁)难以永固,若不变而通之,何益!”于是,改变千百年来梁柱桥的成规,建铁索桥。至今桥头尚存清道光十五年九月十五日所立《恭记邑侯贺太老爷新建樊河铁索桥德政碑》,碑文记:“因创浮桥,横排铁索。其式以铁链成环,勾连成索,盘幢幢列两岸而桥身中空焉。美哉良法,既不与水争衡,复不为石所击,何惮而不能久远耶?”此次创建的铁索桥,包括两端石墩全长32.5米,宽2.2米,用长27.4米的铁索6根排成。6根铁索均由长16厘米、直径1.5厘米的铁环联结而成。索上固定木板,两旁护有栏杆。桥建成后直至1951年9月13日,一辆小汽车过桥,铁索因年久腐朽断裂,停止使用,历时116年。现在桥两端固定铁索的石墩及石墩上的铁链痕迹依然存在。  樊河(马道河)系山涧小溪,源头很近,平时水流量不大,一有暴雨,立即洪水翻滚,如《恭记邑侯贺太老爷新建樊河铁索桥德政碑》所记:“历年所设舟楫则急溜难持,架舆梁则砥柱难立。”总结历史经验,决意建铁索桥,可谓因地制宜。  六、隔水卫石桥  旬(栒)邑县职田镇东南7公里处的牙里河上,有一座利用天然石凿成的桥梁,名隔水卫石桥,形体奇特。  这座石桥实际是一座小小的山梁,像河马一样卧在牙里河上,横阻牙里河。小山梁中下部有一梯形孔洞,底宽约6米,上宽5米余,边高6米左右,牙里河水从孔洞中流过。在小山岭中上部一侧,开凿一条长160米、宽约3米的山径,形成一座天然石桥,称隔水卫石桥。  栒邑县始设于秦,以境内山地盛产栒木得名。秦栒邑县设在今旬邑县职田镇,县东南有甘泉山,甘泉山建有甘泉宫(秦称林光宫、汉称甘泉宫,位于今淳化县北部),为秦汉帝王避暑盛地。由甘泉宫经栒邑、泥阳可至北地郡义渠。隔水卫桥即位于甘泉宫、栒邑途中。北魏太延二年(436)设三水县于秦栒邑县旧地,历隋、唐、宋、金,到元朝至元七年(1270)撤销。唐宋时由耀州至庆州的道路经过隔水卫桥。该桥南侧附近唐时建有“百灵寺”一座,寺院宽大,香火兴隆,过往商客为求神灵保佑,多于此停步焚香祈祷。因而,此地也曾兴盛一时。商客为了顺利渡过牙里河,自然会对横绝牙里河上的小山梁加以开凿利用。但早期的凿修情况未见记载。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九月,由当地村民发起,周围各乡群众和过往商客200余人捐资,对石桥进行了整修。桥侧的《重修隔水卫石桥路碑记》载:“自古凿山通道,补路修桥,皆所以平水土之险阻,便人民之往来也。然名都大邑,其为之也易;若穷乡小村,其为之也难。盖地域不同而人力有异焉。县东三十里牙里村西,有巍然峻起者,名曰隔水卫。上辟小径以通行人,路道狭小,恐步失足。居是村者见多有陷溺之忧,窘步之惧,以欲疏凿修平,而寥落数家财力不给,故欲为而复止有年矣。今阖村共议,窃愿客商、君子各捐有余之资,以利济之务,将见桥路宽广,往来无患,是亦好善乐施,广积阴德之一端也夫。”  至今,隔水卫石桥依然为乡民所用,虽非要津,商客稀少,但“利济”如故。  七、归德堡桥  归德堡桥位于榆林市南20公里处归德堡西侧的榆溪河上,长152米,是陕西北部最长的一座石拱桥。  归德堡桥今仍存在(见4-1-3图)。在今桥南侧,古代曾多次建桥,但屡建屡毁。见于志书记载的,为清乾隆年间,堡民卜子孝及其子——僧人慧昙、慧清相继募款修葺,加上官民大力捐助,历时20年建成一座石梁桥。但桥成后不久被洪水冲毁。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又捐款修建,嗣后一半坍塌。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延绥榆兵备道严镜清倡议由各县捐资,修铁链桥一座。光绪三十二年(1906)复被大水冲毁。以后,又在河湾上边建成砖石结构10孔拱桥,即今日的归德堡石桥。民国年间,增建2孔,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建2孔,共14孔,长152米,宽6.8米,高5米。每孔间迎水面砌有箭头形分水墙,西端有圆形护堆;西侧一端有“八”字墙两道,用以减弱水的冲击力。桥用白灰、石块、砖砌筑,为半圆形砖石拱桥。

4-1-3图 归德堡桥今貌  归德堡桥修建后,使榆林至横山县的路程捷近20余公里。榆林府至横山、靖边、定边的官路,是沿榆溪河东侧南行,至榆溪河与无定河交汇处的鱼河堡后,渡无定河折西行,经响水堡、波罗堡等地达于横山县。归德堡桥建成后,一般商民由归德堡折西行,直达响水堡,入官路,这条捷径,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顶角为鱼河堡,两底角为归德堡、响水堡)。捷近、合理的路线,增强了归德堡桥的重要地位。明清时期沿长城一线为塘路(军路),榆林府、鱼河堡置驿站,归德堡置腰站,响水堡置正站。归德堡是南通鱼河驿、西通怀远县响水堡的三岔路口。官使乘驿马、驿车需沿官路而行,广大商客行旅,途经归德堡桥可减少一日行程,故归德堡桥在地域商业贸易方面有其重要作用。

ag九游会j9登录入口旧版的版权申明

本文"韩游的诗句经典 ":http://www.nblhzx.cn/news/667679.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ag九游会j9登录入口旧版的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