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成的诗句有哪些-j9九游会
最佳答案 蓝起网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杜牧,一个关心政治的大诗人。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属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文宗大和年间考中进士后,曾先后担任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与李商隐是同时代人,主要活跃在唐文宗至唐宣宗年间。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失败后,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化。杜牧关心政治,早年很有抱负。他的理想就是恢复盛唐时期的社会局面,他希望国家统一、繁荣。
杜牧注释过《孙子兵法》,还在其他一些著作中探讨财赋、战争、治乱等问题,希望有所作为。可是,唐朝已经到了江河日下的地步,政治腐败,思想进步的人常遭受打击,备受压抑。因此,他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何为“勤政楼"?有何典故?
“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开元八年(720),位于长安城兴庆宫。西面题有“花萼相辉之楼”的字样,南面题有“勤政务本之楼”的字样。
故兴庆宫又称“勤政楼”、“花萼楼”。从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别名不难看出,唐玄宗的一生功过都隐含在此间了。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睿宗第三子,710年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712年登基称帝,改年开元。唐朝由此进入鼎盛时期。唐玄宗谛造了“开元盛世”,名扬四海。
01
开元玄宗,勤政务本,一代盛世。
玄宗早年英明果断,重用姚崇、张说、张九龄等贤相,在行政、财政、军事等诸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繁荣。玄宗不愧是开元盛世的开拓者。
有数字为证,开元盛世年间,全国人口达到7000万人,在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人口就是生产力。而同期的东法兰克福王国从塞纳河到莱茵河之间的人口是200-300万。唐玄宗时期人口繁盛,反映了当时中国总的经济实力是独步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耕地面积达到6.6亿亩,人均高达9亩多,当下中国耕地18亿亩,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史称:“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又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
整理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有53915卷,“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53915卷,而唐之学者自立之书,又28469卷,呜呼,可谓盛矣!”唐玄宗曾组织鸿儒硕学,在集贤书院校撰图书;开元二十年又编订《大唐开元礼》、《大唐六典》;大力提倡教育,广泛设立公私学校,一时教化大兴。
开元时期来朝贡的外国数量达到70余国。从东亚的日本、朝鲜到东南亚诸国,从今日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到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的一些国家,都对唐朝中央政府建立了一种朝贡的政治关系。开元时代,长安、扬州、广州等城市,云聚着从海陆丝绸之路来华的胡商蕃客,成为沟通中外经济、文化与政治联系的重要渠道。这个时期唐朝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风气兼容并蓄,雍容大度。李白充满自信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写照。
02
霓裳羽衣止,花萼相辉尽。
从开元末年起,唐玄宗在国家长期升平殷富的盛世中逐渐发生变化。在政治上,他以为天下无复可忧,便深居禁中,怠问政事。
自开元二十二年起,奸相李林甫专权达19年之久,宦官高力士亦日见重用,玄宗热衷于开边,对吐蕃、南诏、契丹不断发动战争,不仅恶化了民族关系,而且军费开支庞大,财政上用度也日渐不足,故而对老百姓加紧搜刮,“苛政猛于虎”,百姓生活日益贫困,同时大量扩充边军,导致了军事布局上的外重内轻,中央集权被削弱,藩镇割据严重,特别是地方上节度使集军、政、财权于一身,权势滔天,重兵在握,对中央造成了严重威胁。
唐玄宗统治后期,专以声色为娱,天宝二年后又独宠杨贵妃12年之久,放纵杨氏姐妹为所欲为,贪图享乐,男欢女爱,歌舞升平,一曲霓裳羽衣舞,花萼相辉到何时?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天宝十四年(755)底,身兼严卢、范阳、河东三地节度使的安禄山在渔阳起兵叛唐,直逼长安而来。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破帝都长安最后一道屏障一一潼关,唐玄宗惊慌失措,命将军陈玄礼率领六军保护,带着杨贵妃等出长安延秋门,向西南逃去。
杜牧《过勤政楼》全诗主旨。
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
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
年年因雨上金铺。
01
千秋节上承露囊。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唐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勤政楼批准宰相奏请,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并以马百匹,盛饰分列左右,舞于勤政楼下,又于楼中设宴,“群臣是日进万寿酒,王公贵戚进金镜绶带,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于是,千秋节便成了一年一度的佳节。
“承露囊”,这里有个典故,据《续齐谐记》载:“弘农邓绍,尝以八月旦入华山采药,见一童子执五彩囊,承柏叶上露,皆如珠满囊。绍问:‘用此何为?’答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言终便失所在。荆楚岁时八月十四日以彩锦为眼明囊,递相响遗。”据此记载可知,诗中的“承露囊”可能就是当时人们借赤松子的“承露囊”而取名的。
02
全诗诗意赏析。
千秋节是唐玄宗时设置的节日,但由于唐玄宗晚年时勤政务本早已名不副实,安史之乱爆发后,千秋节也就随之徒有虚名,连当年作为馈赠礼物的承露丝囊也见不到了。
诗的第一句是总论,说佳节空有;第二句说丝囊不见,则是抓住“承露囊”这一千秋节最具代表性的物品来加以衬托,使得“名空在”三字更为具体。
诗的后两句写诗人移情入景,感昔伤今。“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从这两句诗的表面来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这14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慨叹曾经百戏杂陈的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巨大变化,竟变得如此凋零残破。可以想象,当杜牧走过这个前朝遗址时,所看到的是杂草丛生、人迹罕见、重门紧闭的凄凉景象。
诗人不写别的,偏偏从紫苔入手,是因为紫苔随处生长,自得其乐的样子深深地触动了他此时惨淡失意的心。失意之心对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体味也就更为深刻。
诗人以紫苔见意,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无拘无束的生长反衬唐王朝的衰落,可谓词浅意深,令人回味。说紫苔长到金铺上,用的是夸张的手法。当年令人生畏的金铺,现今绿锈满身,就像长满了紫苔,衬托了凄凉衰败的景象。
03
《过勤政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杜牧的古诗,大都写政治、社会题材,往往豪健跌宕,流丽之中骨气遒劲,这是由他政治上的识见和抱负所决定的。尤其是咏史绝句,或再现某些历史事件的某些情景,寄寓自己的感慨和评价;或以咏叹的语调,融入较多的史论部分。例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等。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杜牧是具有代表性的。
这首《过勤政楼》,诗人是在心境极度感伤的情况下写作此诗的,可是纵观全篇并不见一个“悲”字。从诗的整体来看,主要采取的是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今日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今日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两相映衬,跌宕有致,令人回味无穷。
诗人缅怀开元盛世,万国来朝,何等风光,当年国家强盛,百姓安居,经济繁荣,文化灿烂,何等恣意!呜呼!何时才能重现开元盛况?勤政楼,花萼楼,多少繁华转瞬成空,徒留嗟叹声。这到底为何会到如此田地?真叫我牧之悲从中来。
诗人杜牧不同于一般的诗人,写景状物,伤春悲秋,格调不高,而他却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首《过勤政楼》就是一首警世政论诗,给当朝统治者、当权者敲响警钟,盛衰无常,要居安思危,吸取安史之乱的惨痛教训,要勤政务本,毋荒淫误国,反对藩镇拥兵自固,希望社会长治久安,天下朗朗,回归清明!
ag九游会j9登录入口旧版的版权申明
本文"楼成的诗句有哪些 ":http://www.nblhzx.cn/news/660345.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ag九游会j9登录入口旧版的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